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对于作者的认知

  1. 我们该如何评价徐志摩的作品和他的为人?
  2. 文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该如何评价徐志摩作品和他的为人?

我们该如何评价徐志摩的作品和他的为人?

晴玲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徐志摩是我喜欢现代派诗人之一。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文学理论对于作者的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徐志摩的为人真不敢苟同。徐志摩一生都在追寻着一种浪漫,一种诗意。因为这种虚无缥缈的浪漫和自由,他抛弃了发妻张幼仪;因为诗意,被林徽因所吸引,可惜林徽因嫁与梁思成,从此“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之后又恋上有夫之妇陆小曼,朋友之妻不可欺啊,为了陆小曼的荒唐开支,徐志摩拼命地去写作可以说无形催动了徐志摩的创作。

文学理论对于作者的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总是在和一个女人还纠缠不清的时候又去招惹另一个女人,最后果断地放弃前任。每个人都有追求爱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这种不负责任,不念情感的,我只能哈哈一笑。人品不敢恭维。

徐志摩初次见到未婚妻张幼仪的照片时,曾不屑一顾撇嘴道:乡下土包子。1920年秋,张幼仪来到英国做徐志摩的陪读,而此时的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其对于张幼仪的到来视若无睹。

更糟的是,到英国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徐志摩听说后,张嘴便说:赶快打掉。张幼仪迟疑了一下,说: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抛出一句: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文学理论对于作者的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幼仪提出先征求家中意见,徐志摩急了:不行,不行,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见张幼仪不答应,徐志摩干脆将张幼仪一人撇在英国,一走了之。

无奈之下,张幼仪只得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之后到柏林把孩子生下。明知张幼仪去向的徐志摩对此没有理睬,只是为了办理离婚手续,才来到柏林。

徐志摩将张幼仪抛弃后,追求林徽因失败,转而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因为后者的奢靡,徐志摩疲于奔命,最终死于飞机失事。张幼仪离婚后,成了知名的商界女强人。难得的是,张幼仪不仅养到了徐志摩的孩子,而且为徐志摩的父母养老送终。

金庸的巨著《天龙八部》中,有一个好色自私残忍的人物——云中鹤,其实原型就是徐志摩,因为徐志摩就是金庸的表兄。

文学的主观性客观性表现哪些方面呢?

已经有很多回答了,我的回答就随性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主观性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毕竟每个人都文字都带有每个人当时的心理以及曾经的经历。更何况每个人的文风,文笔,水平都有差异,这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其客观性,一如上面提到的每个作者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而这些人生经历都是发生在同一个由不同主观构成的同一个客观环境里。所以必然对其有着客观的影响。

有所错漏,欢迎补充。

以上

主观更多的是自身的文学底蕴,知识渊博程度,认识能力和感知力。

客观则倾向于现实存在的事物,影响着主观意识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这是一个比较辩证的,主观意识要以客观事物为依据,客观又影响主观意识,至于如何结合,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思考,应当是表现文学作品从创作到被欣赏接受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创作,艺术的形式,美,都是主观的。作者进入创作,依照的是自己的主观经验、记忆、意识、[_a***_]等,总之,作者完成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了一次主观性思考,这样完成了一次个体意识的创造与体验。

客观性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客观性是一种集体的经验,一种对事物已经规范了的集体印象。具体到文学作品方面,比如唐诗宋词的思考与评价,对鲁迅的思考与评价,都是已经进入到了文学史,进入到了学校教材的,已经是一种规范。这就是一种已经完成定论了的客观性的思考。

从主观性思考到客观性的思考,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有时候,可能过程会比较艰困。比如作家残雪,她的作品开始很难发表读者很难接受。但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已经有一些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残雪的价值;在国外,更是有人推崇残雪。所以残雪到了现在,经过了从主观性到客观性的过程,给文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常看到一句话:文学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主观是什么?主观是作者给予的,表现的一种情感。而客观呢?客观是潜在的,影响的一种执念。

一般情况下,文学从创作的时候起,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观念与客观事物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的统一物。作者在再现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它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总是渗透着、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着个人的褒贬和爱憎 。

因此说,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我觉得文学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她是主观的。因为文学是想象出来的生活。她是作者主观性的依据现实本真生活的想象和再延伸。我甚至认为有多少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就有多少种人生。这就是文学主观性的一面。

文学客观性的一面呢?我认为这是对于读者而言的。因为读者品读作品就是对某种生活的客观观察和体会。――汪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