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上现当代文学课,正好老师讲到了这样一部戏剧——《雷雨》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前面周冲,被冷漠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回来的鲁妈,单纯的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的秘密还是身世的秘密,都在一个雷雨之夜爆发。这部话剧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时代,反映了更为深层的时代与社会问题。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后来,这部话剧成为了现代戏剧的标志,表现出反封建意识,表现出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表现了封建***道德的腐坏,也写出了现实的阶级关系,激起了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
这部话剧是曹禺22岁写成的,一出手便是代表作。后来,人们***访曹禺是怎样写出这样一部旷世奇作的,
曹禺说,我也不知道,当时好像就有一只手拿着我的手,就这样写出来了。
关于资产阶级的罪恶、阶级对立等等… 大家自行考虑 :)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
有人拿给巴金先生做, 巴金先生竟然不及格
我们不禁要反思当下应试教育与为答题而学习、公式化的教育模式了。
从小到大,我们被坑得最惨的,就要数中学语文课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过度解读”了。
鲁迅先生的作品,确实蕴藏着N多深意。但是,至少80后一代从小所接触的教学版鲁迅,那个“标准答案”的“深意”的梗位,基本上是完全错位的。错位到鲁迅先生一定拍了很多年的棺材板,可惜就像《妖猫传》里的杨贵妃一样,有冤无处诉。
除了围绕着“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所闹出来的诸多“阅读理解”笑话之外(有教师还写论文这样感叹:“这样寻常至极的风景,鲁迅仅用二十八个汉字,四个标点,创造了极具张力的艺术效果,新颖别致,不可方物。”——天啊。张力?方物?你知道这人在说啥吗?明明是视点的移动,明明就是视线先落在一棵树上再落在另一棵树上好吗!!!!!)
最坑的,就是标点符号了。古人写文章基本不用标点,当代的标点是20世纪初的国人受西方影响逐渐进化而来的发明,在鲁迅先生开始创作的时代,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没有“现代化”“标准化”,随兴而点,就是如题主所说,顺势而为的情况很多,加上版本的处理,很多标点其实就是后人整理和主观臆造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