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冷门作品,但却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鲁迅的润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木兰词…太多了,至今难以忘怀,对我在文学上的提高很有帮助,我觉得多读好的作品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品格。
推荐《何典》一书。理由有六。
第一、书本命运多舛,幸好最终保全。
成书于清嘉庆初年,未再翻印,极少流传。咸丰年间,因战乱作者诗书被焚,唯留此书。将近80多年后,光绪四年才再翻印。然后又停印,将近50年后,1926年又找到版本,1933年北新书局出版一次。又过将近50年,1981年,工商出版社再次出版。确属冷门,但又总有人记起。
第二、名人加倍推荐,如今又在低谷。
鲁迅、刘半农等文学大家,在1926年左右,大力推荐此书,直到今天仍是知之者甚少。
第三、作者才高八斗,却又怀才不遇。
作者张南庄,今上海人。邑中有十布衣,皆高才不遇者,而先生为之冠。著作等身,此书先生游戏笔墨耳!
第四、构思精妙绝伦,后人少有模仿。写的全是鬼蜮世界,通过财主“活鬼”一家两代人的不同福祸,嘲笑了阎罗王和妖魔鬼怪的阴曹地府的形形***。鲁迅评价:“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类似构思,在全篇写鬼暗应人世的长篇小说,后世基本没再出现,极少有人模仿。
第五、立场讽刺黑暗,仍未脱离功名。
基本立场愤世嫉俗,讽刺现实社会,但没有逃出封侯拜相,封妻荫子的俗套。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极度渴望。财主“活鬼”的儿子“活死人”,最终立功阎王,与妻子受封。
1)《人鼠之间》(斯坦贝克)
(2)《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
(3)《2666》(波拉尼奥)
(4)《都柏林人》(乔伊斯)
(5)《堕落论》(坂口安吾)
(6)《阿特拉斯耸耸肩》(安·兰德)
(7)《源泉》(安·兰德)
(8)《***之子》(鲁西迪)
(9)《米格尔街》(V.S.奈保尔)
(10)《枕草子》(清少纳言)
张海迪,对于出生在70年代的人来说,应该会比较熟悉这个名字,她是残疾人作家,和史铁生一样,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作家,从励志的角度来说,我更崇尚前者。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文登一个普通的家庭。5岁那年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终身瘫痪。自从不能行走后,她便开始自学之路,自学中学课程,稍大点后自学针炙,中医,英语,翻译,再大点后自学写作,她在学习写作后,将她多年的奋斗历程,写成一篇纪传体小说《轮椅上的梦》。
这本书在八十年代出版,那时文学书籍并不多,许多爱读书的人都苦于没有好书可看,首次接触到这本书的人,无不为她在书中传递出来的,乐观,坚强,积极上进而感动。
在这本《轮椅上的梦》中,她以三人称的写法,描述了主人公方丹在双腿瘫痪后,经历的各种困难磨练,而自已不放弃,不退缩,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数不清大大小小的考验。其中也讲述了伙伴们给予她的无限安慰和鼓励及帮助。可以说亲情,友情的爱,是她前行路上的启明灯,在不断战胜自我的程中,她的事迹也激励了无数身处囹圄的人。
这本书作为奋斗史来讲,其影响力量远远不如《平凡的世界》,但从激励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它的精神力量并不比《平凡的世界》差,只是因为她的书,从境界来说,相对小众,不如路遥的***,将格局拉大到整个时代。
推荐三篇上世纪三、四年代的作品。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废名的《桥》和徐訏的《鬼恋》。
1、穆时英是“新感觉派圣手”,也是“都市文学”和“海派文学”的先驱。作品大都描写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畸形社会生活。
《上海的狐步舞》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场景的叠加和不断变幻,把互不关联的人物糅合一起,呈现各色人等的不同生活,或悲苦或靡烂或恐惧或虚伪,展现了霓虹灯下的光怪陆离。
语言风格独特,修辞新奇大胆。“古铜色的***烟香味”,“睡熟了的建筑物站了起来,抬着脑袋,卸下灰色的睡衣”。等等。
2、废名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以“散文化”闻名,以禅写诗,以诗入文。简约幽深,奇僻晦涩。汪曾祺先生得其真传。
《桥》是世外桃源的静寂田园,一幅朦胧、梦幻的乌托邦境界,充满画境、禅境、诗境。描写了小林与细竹、琴子之间的纯朴天然,展示了乡土妇人、儿童的天真善良。全文有着淡淡的忧郁,戚戚的哀伤、蒙蒙的清冷。
《桥》试图架起一座现实通向理想的幽幻之桥、禅悟之桥、诗情之桥。周作人评此文“好象在黄昏的天气”里。
3、徐訏是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曾被誉为“文坛鬼才”。
《鬼恋》构思诡异,情节离奇。写我与“鬼”相遇相识相爱,人鬼不了情的故事。文笔细腻,用大量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最后真相“鬼”是人,是看透世间一切的美女,昼伏夜出,以“鬼”的形象示人,但已决然对人生绝望,不想再回到人世。令人唏嘘感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