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历史上已经有一位很著名的历史学者爱德华克雷西研究过了。他写的一本《从马拉松到滑铁卢,改变世界的十五大战役》已经成了西方军事史学的经典,其“决定性战役”的概念后来变得十分流行,并被很多后来的历史学家效仿。这本书很有趣,大家可以读读看。
1.借用作者的知识理论,首先就是发生在公元前490年9月的马拉松战役。作者认为,从欧洲大陆文明的发端之初,迄今为止,欧洲各国制度和命运的主要特征,就是层出不穷,永不停息的变革,而亚洲恰恰相反,因循守旧之风充斥着几乎所有东方帝国的历史。亚洲王朝往往习惯牢牢掌控着所有的民事机构,要求对教育的最高控制权,制定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路线,限定人的智性范围。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欧洲社会更加黑暗愚昧。
如果波斯帝国当初在马拉松击败并征服了希腊,那么毫无疑问希腊以西再也没有能同帝国抗衡的对手。那么日后的欧洲族群就不会有那般的活力。世界的历史就会变成亚洲王朝的专制历史。
2.沙隆战役。这个想必大家很容易理解。因为阿提拉的赫赫盛名。沙隆战役的结果使得日耳曼蛮族得以在稳固的政治环境下继续吸收接纳罗马的文化,并使得欧洲继续存留在印欧语系民族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和哥特人的联军在沙隆遏制了阿提拉的扩张势头,尽管两年后他再次卷土重来,但威胁性已远远不如沙隆战役之前,而他死去时,他庞大的帝国也由于那么臣服国家的起义而迅速土崩瓦解。
3.图尔战役。图尔战役是涉及基督教与***教的宗教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扩张。公元732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在图尔打败入侵事业如日中天的倭马亚王朝军队,把***徒从***教的手里救了出来,重建了印欧语系对闪米特人古老的优势地位。阿拉伯人信心十足,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地从西班牙出来,带上大量金银珠宝,仿佛他们是受邀前往法国定居。图尔战役之后,***人再没能超越比利牛斯山脉,***教教堂得以在欧洲世界继续传道,而不用被供奉着***的***寺取代。
古代西方最怕的人莫过于两根“上帝之鞭”,一根是匈奴王阿提拉,一根是蒙古大军。因此,上帝的两次折鞭可以说是“挽救了西方”的战争。
第一次折鞭是在沙隆战役。发生在法国境内的沙隆战役,西罗马帝国联合西哥特王国对抗共同的敌人匈奴王阿提拉。双方各有10万大军,展开苦战,此战的结果是哥特王国国王阵亡,阿提拉败退,罗马险胜。阿提拉的败退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失利,而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之前,匈奴在欧洲横扫一切,未尝败绩,导致欧洲各蛮族部落纷纷西逃。东西罗马也被打得跪下,其中东罗马帝国与匈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每年向匈奴进贡巨额的贡品,导致原本富庶的东罗马帝国经济濒于崩溃,沦为匈奴的“***机”。阿提拉的首次失败,其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上帝之鞭”折了,大大鼓舞了欧洲各国对战匈奴的信心。同时,阿提拉在匈奴的威信大大降低,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之中,不久在自己的婚礼上死去,匈奴也四分五裂,失去了力量。由此,匈奴就像一把烧遍欧洲的大火,来得快去得也快。欧洲各国的压力骤然消失,除了西罗马后来被汪达尔所灭,其他各国兴盛起来,东罗马帝国得到了第二次生命,又延续上千年。
第二次折鞭是在中国四川的钓鱼城。钓鱼城在宋元战争中抵抗蒙古三十六年,击毙蒙古大汗蒙哥。直到南宋灭亡蒙古始终未攻破此城,最后在不杀城中一人的保证下,钓鱼城终止抵抗,全身而退。蒙古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不仅仅是使宋朝再续命二十年,对西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52年,大汗蒙哥之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开始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大片土地。1257年,蒙古分三路南下攻宋朝,其中大汗蒙哥亲率大军攻四川,1258年围攻钓鱼城,久攻不下,1259年毙命。蒙哥的死给各地局势带来巨大逆转,各路大军的首领为了争夺汗位,纷纷撤兵还朝。此时旭烈兀正准备进攻埃及,闻知蒙哥的死讯,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古侵略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古在西方的扩张从此停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