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真我和虚我文学理论

  1. 为什么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可我们很多时候,往往却弄不清楚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懂自己?
  2.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3. 如何理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

什么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可我们很多时候,往往却弄不清楚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懂自己?

这个其实很正常的。

一、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毫无疑问。

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不能够期望***都能懂自己,倘若***都能懂自己,那你是得有多平庸;

真我和虚我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自己看不清自己很正常。只是因为你心不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孟子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这是孟子卷二十三开篇之言,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国东南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的啊,可因为在大国之郊野,斧斤时时砍伐之,还能保持茂盛吗?牛山之木当然也有日夜生长,雨露滋润,奈何牛羊放牧践踏其间,久而久之便成了光秃秃的牛山。人见其光秃秃的模样,以为牛山未尝有材未尝有美,这岂是牛山本来的样子呢?”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你本来是懂你自己的意思的,但是经过每天反复受到各种影响,于是你的心意渐渐被改变,最终也不知道你本来是什么面目。

真我和虚我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庄子也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嗯,水都是在静的状态下才能照见人影,作为大匠取法的参考,何况人的精神呢?所以,看不清自己的心意,是因为你的心不静。静下来,你才能看清自我;静下来,你才能认清世界

欲知更多古典文化知识,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真我和虚我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时候大脑不在乎“真相”是什么,更多的是关注“合理性”,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也是大脑的一种自我“欺骗”吧。

首先,我们每个个体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就算上双胞胎也有细微的差异,那么为什么很多时候弄不清楚自己的心意呢,更多是因为受到了外界思想的干扰。当自己主观思想不够坚定的时候,就容易受到干扰。某种层面上讲这也是自制力和意志力的考验。

当内心不够坚定,目标不够明确,目的不清晰,逻辑性不强,就很容易收到外界信息的干扰,你想要的东西最清楚的是你,但可能最不明白的也是你,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这个意思吧,佛家修心修得真我,看穿本质,悟出大道,往小了说也是无悟出自我吧,看破虚念,认识最真实的自己。

人的独一无二性,关键就是体现在我们人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局限性!看清一些事实、看不透一些道理、看不清楚自己是很正常的!

所以:

1、多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自己要有***和执行力

2、多去实践,比如:你现在是大学生的话,那就宅在宿舍里面,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多去做点***,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如果你是工作状态,可以尝试做份销售工作,多去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经历的多了,很多的道理也就自通了!

3、要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批判”,多去审视自己身上的不足,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的缺点,自我批判是需要勇气的,需要一个的大度格局。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执。

心怎么来的?

比如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执”,执于“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这种思考其实是一种虚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有惑,看不清,自然就会产生。心如明镜,世间怎么样,心也照出来是怎么样,那就安了,安后自然知道一切所执皆虚妄。

你就知道你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也不干。

什么都不干和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执。

再比如神秀上座与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门下时,作了很有名的谒。

神秀上座作的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针对此谒作的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谒都是一种执,神秀上座执于“有”,惠能***执于“空”。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说的是前世过去,说的是未来归宿,而不是说如今现在。

人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瞌睡了需要睡觉,有钱能过好生活,奋斗干获得报酬,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道讲清静无为,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每一种学说都有其核心思想,都能深入人心,人生短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雾里看花,但要达此境界,只能在临死的那几天才能顿悟,虽是良言,有几人相信?没有了争,抢,贪,占,社会也就止步不前了。再说人的一生是享受的一生,佛也是。才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

窃以为,佛教讲的是“心修”,是非常实用的哲学

老武讲起二三十年前的一个事,并且为此事纠结至今。

当年,老武和小邹都在机械施工处工作,小邹的车经常冒黑烟,老武就说:“邹,你的车有xx问题,你要是不修的话就会有xx后果。”邹不为所动,自此,老武经常叨唠这事,直到某天真的应验啦。老武更是撇着大嘴傲气十足的逢人就说:“看,我说对啦吧?”

我自做聪明的分析道:“你天天磨叨这事,老邹会咋想?一,乌鸦嘴。二,显你流弊?三,变相的扎针。四,真的如你预料到的这样吗?反正是车坏啦。”

老武至今纠结“明明是我说对啦,小邹为什么恨我了呢?我是为了他好啊!”

而我劝老武之后呢,老武见我也是爱搭不理的了[酷拽]

个人肤浅的理解,佛说一切皆为虚幻,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我觉得佛学的意义在于指引人们脱离痛苦与烦恼,让人们按照一种正确的生活理念进行生活。最主要的是在人的精神层面给予引导。个人观点。

如何理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具有思辨精神最具有哲学思考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辨,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哲学的基础上的。老子认为,道是世界存在起源、运行的根据,是形而上的规律上的规律。老子认为,道是无形的,但是又在起作用。世界上的一切,当然包括人类,也是在道的支配之下。那么道是按照什么规律运行的呢?老子认为是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都是他应该有的样子。没有人为干涉,一切都是自然行为。

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庄子也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无穷无尽的,是无处不在的,是支配一切的。是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的境界。道支配一切,所以人也在其中。人的价值应该在道中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观、生死观等,也应该是道法自然的。

所以在庄子的道的哲学思想下,庄子有几个部分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齐物论。齐物论中又包括了齐万物、齐物我、齐生死、齐人我、齐吾我等思想。

具体来讲,庄子认为,既然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一部分,那么从本质上讲,万物的每一个物体、人之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道的体现。虽然他们在具体形态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像你站在太空看地球一样,那些原来差别很大的东西,就变得一样了。庄子用他的齐物论告诉我们,这世界和人,本来没有差距,没有界限,我与别人,也没有差距没有界限,再继续延伸到社会价值观上,所谓的是非荣辱、成功失败富贵贫贱,在本质上看,也没有差距。我与物本来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没有差别。但是某种观念让我们和天地、人类发生了区别,这就像是人为地把天地和我,关在了一个笼子里。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谬论,是困境。而自然大道是无限的,人为地划定了标准,这就是束缚了人的心,阻断了人与天地的交流合一。

很显然,庄子这是在批评儒家思想。因为在庄子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就能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原文: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里基于一个庄子的基本理论,即天地诗歌无穷的开放的系统,人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人不是活在什么别的地方,他就是在无穷无尽的受到道的支配的自然中。庄子说你看野兽身上的秋天长出来的细毛,看起来那是很细小的。但要是和那些小到我们根本看不见的东西比起来,那肯定是大的,泰山是大的,但是要无穷无尽的宇宙比,就是极其渺小的。夭折的人是短寿的,但要是和那些蜉蝣的虫子比起来,是长寿了,同样彭祖活了800岁算是长寿了,但要是和那些生长了万年的大木比起来,又算是短寿了。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体的差异性只是相对的,而同一性则是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与天地同在,万事万物与我没有任何差别了,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

事实上,人永远也不可能做到这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庄子为何还要追求这种境界呢?庄子是强调人的灵魂和精神的自由的,要自由就不能受到限制,就要摆脱有所待,这样才能实现逍遥。问题是,世界是无限的,是没有界限的,人本来应该与天地同在,而被认为的观念画了一个框,把我们都圈起来了,所以人生得不到自由,只有齐物才能拯救我们,让我们跳出观念的牢笼,实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