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邀请。
一、科学的观察,没有主观情感因素,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待、论述万物。
二、文学的观察,主观色彩浓重,注重和关注事物的情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启迪人们的思想。
三、艺术的观察,与文学类似,不同的是从外观的美感出发,关注视觉印象,色彩及造型等等。
比如看一棵树,以胡杨为例:
★ 科学说:
胡杨,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杨属的一种植物,归杨柳科。是中型落叶乔木,树干直径可达1.5米,叶阔清香,木质纤细柔软,且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树种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的沙漠地区,耐盐碱,抗风沙……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什么,生态环境、形态特征、分布范围,以及生物经济价值等等。从生态现状、植物历史、自然繁殖,去分析,细化它的过去和将来,我觉得,它更注重活着。
再次谢谢您的邀请,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与广度,可直接以论文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加以回答。这里初步作—简要分析。
首先谈谈科学观察,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不观察飞禽走兽,就不可能发明飞机,如果不观察水流,就不会发明水电……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清末,我们的科学观察大大落后于列强,结果才有了火烧圆明园之耻,后面的历史苦不堪言,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太过于陶醉于传统文化及国学国粹,忽略了科学观察,导致科学落后国防落后的悲惨局面,落后就得挨打,这就是铁一般的事实!所以科学观察能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这是跟文学艺术观察不可同日而语的***,再往小的说,科学观察是客观的有***有目的有相关设备的。例如天文台地震局等。再微小方面讲,科学观察包含感官观察,仪器观察,自然观察,实验观察。其与文学艺术观察相同之时就是感官观察,例如被苹果砸中的牛顿,就这个感观中悟出了牛顿定律。其不同处在于实验仪器部分,前者不仅比后者客观,而且观察成本远高于后者,不是同档次的概念!
接着谈谈文学观察与美术观察这两个同档次的观察。文学观察的泰斗非巴尔扎克莫属,他的小说通常从细小的物件描述始,通过大篇幅的环境描写,虽未让主角开口说话,但其性格爱好格局的大小全都鲜活地跃然纸上!由此可见文学观察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与美术观察相同之处在于人物景观的外貌观察及对人内心世界的挖掘。不同之处在于技术层面上,美术观察更具有数字及几何的客观层面,而文学观察更偏重心灵层面。有时两者混为一谈,很难分清观察的具体品种的。它们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观察,前者通常以体验生活的形式出观,后者往往为***风素描的形式出现,后者观察成本略高,技能要求也高些!
综上所述,科学观察事关国体,务必至于国家一切观察的首位,且刻不容缓!而文学观察及美术观察各有千秋,都是一种艺术观察的形式罢了!
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文章结果。
文学讲究的是看见,有文字表述。
艺术讲究的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借助于艺术的载体,表现出来,让别人看的赏心悦目,寓教于乐。
科学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探个究竟的一种行为。
文学实用,文字记录,人们的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眼睛发现的内容,完全的表述在纸张上,用这样的一个载体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希望,梦想。
让人们除了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大智慧。
艺术就不同了,艺术可能是平静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或者是夸张的。
各种的手法都可以使用,最终展现的,还是让别人充,内容中感受到生活给你带来的不易,或者憧憬与希望。
@王烨艺述汇
春天桃花开了,代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三种人眼中的桃花分别是什么样子呢?
桃花属于什么科什么目,眼前的这株桃花是哪一个品种;和其他品种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变异?
今年桃花的花期较往年是有所延后还是有所提前?这说明了今年的气候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这株桃树经过了怎么样的病虫害处理?处理过程是否科学?
这些可能是从科学严谨、实用的角度来看盛开的桃花。
桃花属于中国本土最古老的花种之一,能被文人雅士和市井红尘共同追捧,其文化内涵丰富得很。
诗经里“桃之夭夭”,让人想起桃花燃起时候,漫山遍野的热烈,像极了爱情的绚烂。
中国人心里都有着一个关于“桃花源”的向往,正是在落英缤纷里,我们寻得生活的安定与祥和。桃花寄寓着我们民族的追求和精神的寄托。
写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代“诗豪”刘禹锡,因为两首“桃花诗”被贬谪出京二十四年。第一次被贬十年,回来后却讲“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次被贬,十四年年后再次回京,又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原来绝美的桃花也可以象征读书人不屈的风骨傲岸。
昆曲《桃花扇》,其得名不也和桃花有关吗?风尘才女李香君不肯委身卖国贼,以死明志,额角鲜血迸溅到和青年才俊侯方域定情的扇子上,杨龙友以血迹为桃花,点染扇面,称作“桃花扇”。原来桃花一样可以蕴含深切的爱国大义。
科学观察做试验,用仪器;文艺观察用眼睛,用耳朵。
科学观察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文艺观察用心理分析。
科学观察后有要求一致的结果,文艺观察每人有一个结果。
科学观察有时用强酸破坏对象;文艺观察不敢破坏对象。
科学观察的表情经常愁眉不展;文艺观察的姿势经常手舞足蹈。
科学观察赚钱;文艺观察花钱。
科学观察不可以带女友,文艺观察流行带女友。
科学观察可以持续几百年;文艺观察不能持续一整天。
科学观察穿着白大卦;文艺观察吃着苞米花。
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仕途思想特别严重(重文轻理),中国人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随大流跟风的风气,偶像崇拜更是盛行,因此,个性化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而个性化发展与“科学”是🈶必然联系的!大多数中国人自古都有重文之风,重文从政已经将民众刻化到只有当官才有出路,有官做才能发财幸福!而科技的发展毕竟是个手艺专长,而且科技手艺也没有一个系统规划,甚至🈶些还容易失传,想要传承[_a***_]进步还必须🈶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穷人即使🈶志,人的生命发展之路毕竟🈶限!而且中国古代理科文化方面也没🈶一个具体的系统规划,科技科学都是一科一目的东西,必须专攻专门专心之至,之所以术业有专攻更多地体现在各科各目各行业,欧洲人之所以科技发达就是因为他们将科学一科一目地分得非常细,而且有系统的规划!中国古代富人更多地是巩固自己的官运和权力!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官运亨通的想法难以改变的诟病!因此,科技不发达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中国的帝国制度出现得早,而且很稳定。
而且经过千年积累,特别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普及,帝国体制可以突破世家大族的固化,越来越强地吸收精英进入帝国体制,成为整个官僚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模式赋予了帝国体制新的活力,也给了文人巨大的政治平台。文人-官僚群体的合一使得整个高素质官僚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更乐于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境遇,即是“受教育者”身份的认同,也是情绪的宣泄。我们读到的寄情山水的诗词可能来源于官员仕途不顺的不满,或者斗争失败后的大彻大悟。宋代的边塞诗更是直接了当,直接表达戍边的雄心壮志和慷慨激昂,虽然有时候可能也是写给别人看的。
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发达个人认为源于文人和官僚群体的合一,而他们对语言的使用也造就了极富文学性的中文。无怪乎有人说中文是诗性的。
至于科学,首先大部分受教育者都被纳入了帝国官僚体系中,他们大部分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无关于工匠或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中国帝国体制对工商业者而言并不友好——一群四处奔波消息灵通唯利是图的家伙对于农耕帝国而言难道不是个政治隐患吗?因此工商业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许多可以催动利润的技术工具难以得到发展,官商身份比技术更为重要。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欧洲诞生的科学很大程度上源于高强度的国际竞争,从***到弹道学,科学的产生部分源于一个扁平的、高强度竞争的国际体系,这导致国家对于技术优势的渴求会不断催动技术进步,以期获得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或者至少不至于亡国。但是,这样的国际体系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是不存在的,中华帝国本身就是地区内最大的帝国,也是很长时间内的文明核心,除了朝代更替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大部分时候),帝国内部可以保持基本的稳定,直到英国人到来前都没有外力能够挑战这个帝国模式,而真正令中国精英意识到帝国模式已经走不通的时候已经到了甲午战争后。
所以,个人认为文学造诣来源于帝国体制,而科学未能破土而出同样源于帝国体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0866.html
上一篇
当代文学文学流派有哪些
下一篇
文学概论文学流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