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是不是哲学专业的

  1. 哲学、文学、历史论文有什么区别,以及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2. 文学的本质就是人学、人性学,这个认识对吗?
  3. 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接受美学”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些观点?

哲学文学历史论文什么区别,以及写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哲学】按照词源有「爱与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研究,涉及等概念。

【历史论文】也是是学术论文的一种,主要就是对于历史学的某个专门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所完成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具有独立见解的史学文章。由此,我觉得它的写作技法跟其他论文应该也是大同小异的。首先,大量的下最新的文章看,差不多了,筛选比较兴趣的热门关键词,然后再挑看得懂的,进行对比阅读批评阅读,进而确定题目,题好一半文,这个环节可以多花时间,博***众长,集成创新,组合顺通,一句话,搞的一眼就比人家有点新东西出来。然后就是,论证充分性问题,要多用数据和史实说话,多用理论分析案例,宏观逻辑要有问题导向。再后,是重复率问题,要注意改重技术的利用,毕竟涉及到的引用会比较多,这个就看自己把握了。

文学,哲学,历史已经是三大类学科了,每一大类下还能细分成很多层,每一层还有众多子类、子子类、子子子类……已经分成无数家了。要同时写这三个论文,属于跨学科,并且跨得非常广。

文学理论是不是哲学专业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要写的三个东西,分别是中国哲学、近现代史、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首先是文学。“文学”这个词很模糊很糊弄人,我给你把范围划小,文学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东西:诗、***、剧本。所以你只需要综述现当代的诗、***、剧本。这个题目没有限定是“中国”,那这是非常非常大的范围。以诗为例,我随便提一个思路,中国的诗,从“五四”开始,创作的艺术理念是怎样的发展脉络,比如其中有一个节点,从传统的“韵律”转为“音步”,本质没有变,都是关于诗的节奏,但语言变了,新的汉语需要由新的节奏。简单来说,这篇东西,你主要关注的对象是诗、***、剧本等艺术的形式,内容是其次。

近现代史,首先是历史。只说“历史”,通常强调的是经济的历史和政治的历史。也就是说,只说“历史”,不包括“诗的历史”、“***的历史”、“数学的历史”、“音乐的历史”、“绘画的历史”。简单来说,这边东西,你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比方说十九世纪的某个时候开始,全球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脉络。

文学理论是不是哲学专业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哲学,首先是哲学。这个题目没有限定时间,这很可怕。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非常专业的和细分的领域古代学好办,我能想起来两本书胡适《中国哲学刚要》和钱穆《中国思想史》,你可以参考它们的目录。可是,胡适那本书是截止公元前三世纪,钱穆那本虽然截止到民国但思想史不是哲学史,其中能被当成哲学对待的不多。但近现代的哲学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比古代的那些东西更能够被称为哲学。

文学的本质就是人学、[_a***_]学,这个认识对吗?

谢谢题主邀请!

毋庸置疑!文学是人学这是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文学理论是不是哲学专业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部文学作品被作家创造出来以后,它便是一个承载了“真、善、美”语言符号系统。这个语符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召唤结构”和“空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在感性与理性共同参与下,填空、对话、理解、共鸣和净化的过程。越经典的文学作品,空白越广阔,故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真、善、美”这三个品质。

其中第二个品质,是“上善”,体现为“人文关怀”。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类生存的思考。诚然,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但文学作品和宗教、哲学一样,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的悲天悯人的思考。如莫言《檀香刑》表现苦难民族悲壮的反抗精神;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经典里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生存问题和宗教、哲学式的思考。再如《被淹没的巨人》披着一袭奇幻华丽的袍子,脱去华丽的袍子,内在的发人深思的东西彻底显露——种族仇恨、权力的游戏、历史与真实记忆与遗忘、忠诚与背叛。

我认为这个认识是很正确的。

***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的要求是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个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诗歌也主要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诗歌也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内容,通过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散文形散神不散是其特点,在无限的时空之内写景写物,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抒发人的思想情怀。

所以文学就是人学,就是人性学,文学就是要塑造社会榜样,展示人性之美,暴露人性之恶,让后来者有所借鉴。

关于文学的本质就是人学,人性学,这个认识?我认为是对的。也是最基本的常识。这些常识包括以下内容;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那么诗经的内容;包括风,雅,颂三类。其中的风即为民间的歌谣。“雅”即是朝廷之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雅”诗是宫廷宴享,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孔子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说;“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思无邪”。他还说,“不学诗,无一言”。所以说;《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开启了,数千年来古典文学之先河,也是中国文学本质之精华。

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岺参。

古代最杰出的毫放派词人北宋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接受美学”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些观点?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它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