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成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体现在:《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而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在之后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中国最早的文学著作应该是《易经》
现今大多数人都把《易经》看做旁门左道。实际上《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
上古时代,人类先哲伏羲氏画八卦。最初的八卦是由符号组成的,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伏羲画八卦的时候,中国的文字还没有出现,更没有系统的文学作品。所以,伏羲画八卦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
到了周朝的时候,中国文字渐趋成熟,周文王根据伏羲先天八卦,自己又创造出后天八卦,并根据解卦辞汇编了一本书,这就是“周易”。
周易源自八卦,而中华文化又跟周易密切相关。中国现在所有的文化体系,都受到《易经》的影响。比如我们常见的字“日”和“月”就是从易经演化过来的。还有中国人脑子里“阴”与“阳”的概念,也是从易经传承下来的。我们吃饭用的筷子,明明是两根,我们为什么用“一双”来表达?因为易经的概念,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这些东西中国人不用学都明白,老外看了会觉得中国人很奇怪,因为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跟易经有莫大的关系。比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道德经》,《春秋》和《左传》等,他们的核心思想都有《易经》的影子。包括我们现代写文章里面有很多概念,任然是易经里的东西,我们一直在用易经,只是我们自己感觉不到。
所以说,《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是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重要的是,《诗经》有不少诗篇包含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涉及物候知识、动植物知识、地学知识、天文知识等。在天文方面,《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已经提到作为古代天球坐标体系的二十八宿的火(心)、箕、斗、定(室、壁)、昂、毕、参、牛、女等,还有天汉(***)的记载。
尤为重要的是,《诗经》中还记述有日食现象,《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这是古代文献所记述的最早的一次日食。
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科技著作,至多只是涉及科技知识;而且,孔子整理《诗经》肯定不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科技知识。但是,要很好的整理编定这样一部包含丰富古代科技知识的作品,孔子本人不可能不具备一定的(在当时属相当高水平的)科技知识,而且,在对其中的科技知识进行整理时,势必要作一定程度的研究。
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