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意与言的关系文学理论

  1.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么意思?

言者所以在意,意非言也是什么意思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摘自《庄子·杂篇·外物》

解释: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意与言的关系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延续庄子的一贯风格,《外物》顾名思义,就是用一连串故事与寓言,来讽刺和警醒那些颠颠倒倒,汲汲营营,追求外物的人。最后这一段话,则是外物篇的总结。意思劝人们远离颠倒的人生,不要舍本逐末。人生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还可以有另一种面向,那就是,提升支撑你逍遥游于人间的一切外在、内在的能力,保持内心的虚空,独立的思考,拥有不被成见、人我、是非之心等障蔽的正见,尽量每一秒过且只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混迹于俗世之中,能在其中立足,甚至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却不被它颠倒,自给自足的平静、满足。

然而,知者少,做到者更少之又少,于是庄子看似***实则无奈得只能装***地问道:“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


要弄明白这句话的意义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字面含义。“言之所以在意,意非言也。”的意义,直译过来就是:“言语的表达最终要落在它的究竟含义上,这种究竟含义已经超越了言语。”事实上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图的习惯久矣,以至于我们忘了究竟我们所要传达的是语言还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很多人崇拜名著,或是对自己精心总结的笔记爱不释手。名著只是一些文字的***体,它的珍贵之处便在于它指出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与思考,描绘了一幅幅珍奇瑰丽的故事图景,而不是那些看似整齐的文字。这也印证了一个常识,即不识字的人往往对名著没有深刻的感觉,宁愿用它的纸张来擦拭污垢。是那些文字的象征意义使文字珍贵起来的。如果文字与其含义割裂开来,那么它对于我们来说就像玛雅文字对于没有研究基础的普通人了。

意与言的关系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说笔记。我们将笔记记在笔记本上,便以为掌握了知识,有着沉甸甸的满足感。其实笔记如同一个符号,是用来唤醒我们心里的知识的。如果没有心的参与,那么笔记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笔记就代表知识,那么就无法解释一个现象:为何不合格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看到小抄也无法解开生涩难懂的题目

以上两个例子,间接说明了言语与意义的关系现在我举一个例子,即以手指月。在特别愚笨的人面前,我们用手指指着月亮,以明示月亮的存在。但他却看着手指十分疑惑,并想:为什么给我看你的手指?其实语言就像手指一样,而月亮就如意义。手指的作用是让我们找到月亮,就如同言语的作用是明示意义。如果在语言层面畏蒽不前,自相夸耀,必然自取其辱,贻笑大方。从前六祖慧能智慧极高,出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可能我们无法相信他不识字吧!它的著述都是它的***法海记录的。我们又可以引申到生活中——知识是现实化的,而不是炫耀自夸的工具。如果忽视知识的本质,那么如同看着手指的愚者,是会被时代抛弃的。以上,我解释了“言之所以在意,意非言也。”的意义。希望大家也透过本回答看到真正的含义。

言者所以意,意非言也。出自《论语.杂篇.外物》“言者所以意,得意而忘言。”

意与言的关系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言者所以意的意思是:说话人的目的不在于说的话的直白意思,而话外有话 话外有意的意思。

他说得话能够让听者领会其意,但是说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直言不讳,婉言相告,恶语谏言等等。都只是方式方法而已。

“得意而忘言”的意思:听话的人不要在意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而领会的意思。

既然知道说话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表达方式。意非言也,领其意也,忘其言也。

根据以上的分析,这句话大多为褒义,“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我们不能刚愎自用,需要逆耳忠言时刻敲打、鞭策自己。

原句:“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摘自《庄子·杂篇·外物》,意思是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不用再说了。说话的人目的不在于说话本身,而在于要表达话中的含意。如果已经表达出这种含意了,则什么话都不必说,只需要去体会。

我们俗话说听话听音,也是这个意思。语言只是工具、媒介,我们要从他人的话语中领会他的内心意图,而不是听风就是雨。

这是庄子的观点。

庄子说:“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得到了鱼,可以把“荃”(***的工具)扔掉。得到了意思,可以把“言”忘掉。

言者所以在意:语言主要是表达意思。

意非言也是:很多意思不见得语言都能完整表达。有的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庄子这里提醒我们不要把工具和结果混为一谈。

所以读书时有时候可以过河拆桥。比如:看到一个历史故事,不要执着它是不是真发生过,主要是从中能学到什么。

一般来讲,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人,读书可以学诸葛亮的读书法,“观其大略”,或者陶渊明的读书法,“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