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对自己有用的或有启发性的书籍优先读,特别是在选读灿若星辰的文学名著更是如此。
了解故事概是为了便于判断此书对你是否有帮助?同时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甄别出,你想要获取的东西在此书里有没有?让自己有限的阅读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二、如果你是城市“贵族”且对配偶不满意的人,可以有选择地阅读安娜这条线。
三、如果你关心农业,则可以选择阅读列文这条线。
大地主大农场主列文对农业的探索历程,对我们今天的农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果列文得知,咱们今天的土地流转和集中正向他当年所从事的农业经营模式靠近时,会不会有天地轮回的感觉呢?
个人感觉吧,真正教会我什么是文字上的洪荒之力的就是俄罗斯文学。字字千钧,一往情深。大学时候在宿舍的床上读完复活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震撼到不行。工作以后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读日瓦戈医生,激动得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这两年工作中要给学生讲红楼梦,红楼梦是很好的作品,但和读俄罗斯文学又是两种感觉。俄罗斯不会有曹公,中国也不可能有托尔斯泰。这样说也许政治上不正确,但是个人最真实的体验。至于喜不喜欢,真的是无所谓的事情。读书如恋爱,看缘法吧。
这个问题,我很能感同身受。前段时间,有几个朋友向我推荐《月亮与六便士》,都说这是一部好书,不可不读。
“漫漫人生路,多少人只是怯懦地望一眼月亮,却继续紧握兜里叮当作响的六便士。其实,追逐理想并非是为自己赢得一场噩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相信这段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也很想看书中到底写了些什么。
其实,朋友没推荐前,《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名字,我早就熟悉了。只是,我自己比较喜欢散文,小说极少读,外国***更是一本没读过,当然散文也没读几本。因为整天为生活忙碌,常常静不下心来读书,真心感到惭愧。[害羞][泪奔]
当我终于静下心读《月亮与六便士》时,只读了几页,就放下了它。期间,我又逼自己读了两回,但仍读不下去,反而觉得很痛苦。太勉强自己,一点儿都不开心,最后只能放下。
读不下去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不够喜欢外国***,勉强自己读,除了浪费时间,心情不佳,实在是收获不了什么。
那么,请问读它又有何意义?
难道就因为它是经典吗?抑或是向别人说起都读过哪些经典,可以充充数量和装装门面?
我不,我只读自己喜欢的。
您如果也觉得经典名著读不下去,感觉很枯燥,大可放下。因为您和书的缘分未到,或者不喜欢那个类型的书。又不是有研究需要,真没必要逼自己读,您说是不是?
你读不下去就对了!主要是中国和俄国的文化差异审美情趣历史背景以及翻译水平等原因造成的。你读不下去的作品未必就不好,也不影响作品“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你也承认它是经典中的经典,说明你是个诚实的人,值得点赞。
曾经有位教体育的赵副校长去听钱老师上的一节高三物理课。评课的时候副校长说:“钱老师,你的这节课……唔,怎么说呢?嗯……我没听懂”。有位不信邪的孙老师立刻反驳道:“你听不懂就对了!”全场顿时一片哑然。本校的老师都知道,这位副校长是***时期毕业的高中生,后来上大专体育教学专业。这样的人能听懂现在的高三物理课,那真是咄咄怪事!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你读“经典中的经典”《安娜•卡捷琳娜》觉得枯燥无味,读不下去,是不是有点像那位副校长听高三物理课呢?然而,你比那位副校长高尚,因为你不装不做作,实话实说,为你点赞!
最近刚读完《安娜·卡列尼娜》(草婴译本),700多页的大部头,前后花了两周时间才看完。
一是书确实厚重,人物多,而且俄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是人名太长,简称和全称差异有点大,一不小心就会弄错。
二是***分成了两条线来写,一条是安娜与伏伦斯基,另一条是列文与吉缔,两条线的叙述不断转换,有时会产生一种“割裂感”:明明在讲安娜的故事,怎么又跳到列文那儿去了呢?
三是由于***成书于19世纪后期,当时的沙俄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列文、卡列宁、伏伦斯基等人,都在经历时代的变迁。但作为100多年后的读者,对这一段历史未必了如指掌,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不免会无法理解书中人物的一些对话和思考。
托尔斯泰写安娜的命运,她的人生轨迹改变始于在火车站遇到伏伦斯基,本是浪漫的一见钟情桥段,却看到道工惨死于火车轮下,这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阴影。
到了结尾部分,我们会发现,安娜同样选择了卧轨了结自己的[_a***_],当年相逢时的插曲成了最终命运的隐喻,彼时是爱情萌发的起点,这时却成了一种痛苦的诅咒。
对于安娜动人心魄的美,托尔斯泰没有直接去描写,而是透过伏伦斯基、吉缔、列文等多个人的眼睛,去写她令人心醉的神韵。
至于列文和吉缔的故事线,他们的爱情虽然遭遇坎坷,但两人真心相爱,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与安娜的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列文的身上,有作者托尔斯泰的影子。托尔斯泰写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借这个角色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时代、对农奴制度等的思考,以及旧贵族走向没落的必然结局。
第一,不妨先找来电影版《安娜·卡列尼娜》来看,熟悉了故事线的基本走向,头脑中对人物有了基本的形象,再来看书,可能会更容易读进去。
第二,先做一些阅读前的基础工作,比如了解一些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思想观念,19世纪后半叶的沙俄历史等“周边信息”,为读书构建一个信息背景体系,可以有效减少阅读中的陌生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