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者,江河也。四川有四条江:***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然而四川其实并非得名于四条江,而是源自历史。
这一切要从宋太祖灭后蜀说起。
话说乾德二年即元始964年,宋太祖派兵征伐了那个曾写出中华第一幅对联,又写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的名言,还拥有国色天香的花蕊夫人却又爱金夜壶的后蜀国君孟昶。
乾德三年即元始965年,宋太祖于蜀地置西川路。
早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即元始757年,蜀地就被分为剑南东道(川)、剑南西道(川)。这里的川应当指的是平原、高原、丘陵。
开宝六年即元始***3年,从西川路析出峡路。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即元始981年,西川路与峡路合并为川峡路。川是平原、峡是山峡。此后四川习惯称呼为川峡两路。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长江上游地区,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同时也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中的五粮液与剑南春的产地。
以益.利.梓.夔(川峡)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
目前对于四川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误读,其一、认为因为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河分别是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故有四川之名。其二是认为四川为“沐川、青川、北川、汶川”四个川而得名。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是因为“川”而望文生义,尤其是第二种,认为四川是上述四个“川”组合而成的解释。其实,古代四川境内带“川”并不仅限于上述四个,还有青川、金川、通川等几处。
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李世民废除了秦汉以降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而将原来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盆地)改为“山南道”。
唐玄宗***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被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这是四川地名中“川”字第一次出现,
北宋建国后,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在灭掉后蜀***(五代时十国之一,都成都)后,将川蜀故唐州县大加减并,设置了“西川路”。
宋太祖开宝6年 (公元***3年),又分设“峡西路”,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而得。
等到元朝建都北京,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并称“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
四川,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四川本指境内的四条大河~~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合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朝设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期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政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定省会为成都市❕
(建国初期的四川4个行政署)
作为一个在四川生活了13年的北方人,最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四川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者两川呢!一次偶然机会才得知四川名字的由来!
其实四川名字的真正由来是从秦至北宋时期宋真宗最终形成的“川峡四路”区域的简称。“川峡四路”具体是指利州路(今陕西省汉中市);夔州路首府(今重庆市奉节县);梓州路又称潼川府路首府(今四川省绵阳三台县后迁泸州市纳溪区);益州路又称成都府路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并且分别在今天的成都和绵阳市三台县设立治所,简称“两川”。
唐玄宗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汉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
北宋又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合并四路设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又改称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2575.html
上一篇
文学理论课程的体会和收获
下一篇
岳母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