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时天子的自称为“余一人”。《尚书·汤诰》中有:“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 孔 安国传云:“天子自称曰‘予一人’。” 至战国乱世,各国诸侯纷纷称王,但是“余一人”的自称却不敢僭越,仍旧是周天子独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王扫***之后,秦始皇自称为“朕”。
此后两千年至今,在所有受到汉字影响的国家,只有皇帝、太上皇和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才能够在正式场合自称为“朕”。 据说在先秦之时“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那时不分尊卑贵贱,***都可以自称“朕”。
目前,汉字文化圈的皇帝、太上皇仍然自称“朕”。
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典籍就会发现“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臣子的自称,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于“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比如顾颉刚、刘起纡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所说:“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你做我的虞人)。”
但是根据后汉蔡邕所撰的皇室礼仪教科书《独断》中则总结到——“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尧曰朕在位七十载,皋陶与帝舜言曰朕言惠可底行,屈原曰朕皇考,此其义也。至秦天子独以为称,汉因而不改也。”举出了身为天子的帝尧和为人臣子的皋陶、屈原都曾经自称为“朕”。而且《尚书·汤誓》中也有商汤的“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
综合的看“朕”在作为天子自称时是“我”;而臣子使用的“朕”这意味着我的。这与英语国家的帝王在正式文诰中自称“we”的情况很相像。
西洋的君王也有称孤道寡的传统。
而从周朝开始诸侯们开始自称“寡人”、“孤”、“不谷”。一般情况下是大国诸侯自称“寡人”;小国诸侯自称“孤”;楚王多自称“不谷”。但后世也有例外,比如唐朝藩镇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而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这大概和当时华北大乱多年,礼崩乐坏,斯文扫地,整个社会已经夷狄化有关。 总得来说秦汉之际诸侯后多自称寡人。汉朝之后大多称“孤”。比如汉末群雄中魏王操自称“孤”,孙权受魏吴王之封,也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而从晋朝以后不少公卿也开始称孤道寡。比如西晋王衍自称“寡人”、明朝张居正自称“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