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随着私有化和阶级的出现,官场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凸显,官吏的监管就必须有制度的参与与调控。那么,我国古代是如何对官吏进行监察的呢?
一、设立监察机构
据查证,早在春秋战国,君王就意识到“纠察官邪,肃正朝纲,是保持官员廉洁、巩固***必不可少的手段”,即有了带监察性质的“御史”之职,之后的秦的“御史台”、汉“刺史”等朝代皆有类似的职能部门。到了明朝,监察体系已非常的成熟和完善,因此监管分工划分更为精细,设立礼、户、吏、兵、刑、工六部,对官员进行督察。
二、明察或者私访
各个朝代都会委派一些为人正直、德高望重的老臣负责官员的督查工作。如清代的三朝名臣李卫,就曾做过“布政使”、“巡抚”、“总督”及“兵部尚书”等职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监察、督管地方的官员。还有影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虽说更多有戏说之意,但更多的是朝廷体察民心,惩办官吏违规行为的歌颂!
(李卫)
三、加强制度选拔
古代官员一般是通过科举层层选拔或者由忠臣保荐而上任,御史多为皇帝亲自选派。通过思想的宣贯和制度的落实,提高人员素质,结合实行层层负责的政策,加强了官员的自律和监管。
感谢您的阅读,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望指正,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转载,也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讨论历史!
应该说,中国人非常早就认识到权力必须接受监督与制衡的道理,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建成发达之行政组织的同时,又设立了监督与制衡行政组织的监察机关。从秦汉直至明清,历朝历代都有专职的监察机关对官员进行监察,比如秦汉时期置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唐宋时期设有台谏系统,明清时期设有都察院。
下面以宋代台谏为例,来说说古代监察机关是如何监督官员的。
一、保证台谏的独立性。宋孝宗与经筵讲官张子韶有过一段对话,孝宗说:“台谏不可承宰相风旨。”张子韶说:“以臣观之,非特不可承宰相风旨,亦不可承人主风旨。”宋人明白,只有维持台谏的独立性,才可以“欲其弹击之际,无所顾避而得尽公议” 。
二、保证台谏的安全性。苏轼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相传宋太祖立有誓约,藏于太庙,子孙继位之初,都要入太庙立誓,誓词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两宋三百余年,基本没有一个台谏官因为上书言事而获杀身之罪。台谏进言没有杀身之祸,才会无所顾虑。
三,宋朝的台谏官还有一项特权,叫做“风闻言事”。所谓“风闻言事”,是说台谏弹劾***官员,君主“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有点类似于现代议员的言论豁免权。君主也不可以追究风闻出处,台谏有权拒绝君主的诘问。
四,***部门的行政文书,要送台谏官备案,台谏官出于审查政令的需要,也有权向***各部门“取索文字及会问***”,而“其被受官司,仍须画时供报,不得隐匿漏落”。
古代有自己的一套监察机制的。
如秦朝中央设置了三公,其一便是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至职。地方有监察郡县御史,监察郡内官员。汉代中央有御史,地方有刺史。唐朝中央有御史台,还有单独的谏官负责纠察百官。宋代地方设有通判,直接隶属于皇帝。明朝有巡按御史和提刑按察使。
总之,历代对官吏的监察都是有自己的制度,统治者明白官吏队伍的清廉高效对治国具有重大意义。
感谢邀请,其实你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只补充一点好了。官员的考核,每过一段时间,将会由吏部根据上司的评语及工作完成情况如税收人口增长等考核指标对官员做出考核,并评判出等级,合格、优秀的给于升迁,不合格的要申饬、降职甚至罢免。
这个制度到了明朝就更加完善,被称之为京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对天下的官员进行考评,一般三年举行一次。配合京察对官员进行任免,但最后这个官员的考核制度最终沦落为党争的工具。历史上张居正为配合规范京察的标准,曾经制定了一部考成法,但最后也被废除。
对官员进行监察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设立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监察制度,并且在各个朝代逐步完善起来。
秦统一六国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英设有御史大夫,为秦代最高的监察高,位于左右丞相之下,掌管天下的文书和监察。而在地方也有监御史的存在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秦灭,汉随秦规,但又有新的发展。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汉武帝时期,全国还分为13个监察区,每个地区设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官,对所辖管区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
唐朝时期同时也设有御史御史,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还设有御史台,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