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创作一般和外部环境和创作者本人遭遇很有联系。外部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作者遭遇包括当时的人生经历、心境等等。掌握这两个方面对了解作者当时写诗的心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很有帮助。
弄清楚这三个问题总体上就能知道一首诗歌最内核的感情基调和主旨。
如果创作背景读诗时因为种种不可抗力导致不清楚,可以直视诗歌本身,从作者和诗歌简练的文字中捕捉。
陆游写的,他爱国的诗很多,爱国情怀很重,他在这首词里不写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写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手是红润丰盈的手,酒是黄纸封的美酒,加上满园春色。感觉有点小美好,还不是普通人家的美好,有点古代土豪的调调。
然后画风突变。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诗歌里一直很靠谱的意象东风都可恶了,不吹绿大江南北却把欢情吹薄…几年离索,还那么多错。是不是和谁分开了又舍不得、满腔悔恨啊?
读出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就如写出一首好诗一样,不容易,甚至一生也未必能拥有。
就像现在很多的诗评家,真的不敢恭维,行内有一句话叫,一流的诗人写诗,二流的诗人写评论。其实这也都高抬他们了。如果认认真真读了,写的不怎么到位也罢了,现在的一些评论家,真本事没有,写评论又胡吹乱评,明明一株烂草,在他嘴里吹出来仿佛比沉香木还具有价值一样,故作深沉。几十行诗,他可以硬拽出几千字的长篇大论出来,不如此显不出他的才气一样,乱七八糟一大堆,一句实话都没有,再观那些诗歌,同样,髙度不说了,连被称道的好句子都没有。纯粹是给人添堵。
故我建议,你不必为此费心,我希望你先去通读被人们传颂的古今诗歌作品,然后咀嚼,慢慢吸收回味。等你人过中年,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珂之后,如果你九死一生,你仍然奇迹地活着,并且没有消沉,仍然是,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副好汉模样,你再来解读那些优秀的诗歌吧,不用人教,你就会像农民一样,轻车熟路地分辩什么是杂草,什么是最茁壮的庄稼了。
我就是从这一程折磨中幸存下来的人,并且还写得几首不错和有味的好诗。现把我读诗,读好诗的经验奉献如下:
一,语言要干净,流畅,不拖泥带水。尽量要如妙手天成。不露任何痕迹。
二,形象要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独特奇妙,观察细致入微,但他人又看不到之处,只为诗人之拥有。
三,想象丰富,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来时烟尘滚滚,风云变色,去时,游云无踪,一去万里,不知身匿何处,但仍能隐隐约约可听到低低的长嘶……
四,有大情怀,大境界。一碗水可写出江河波澜,一枚秋叶,可品出万木霜天,寒风凛冽。言众人之不能语,风骨磊磊,卓绝天下。
就此打住,不知君满意否?
靖康之难后,宗泽发现了军事天才岳飞,但觉得岳飞太爱“野战”,不懂得排兵布阵,便授阵图给飞,而岳飞辞谢,并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意是战争无定法,应该根据战情,灵活运用。
诗歌并非战争,解读诗歌也与运用兵法有别,然而,诗歌亦如战争,兵法有常,又有非常之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诗方法,根本不存在。然而,解读诗歌的常法却有一些,怎样运用,就要看读者本人能否活学妙用了。
诗歌乃富有诗意的歌,吟而诵之,便可品味其韵致,了解其特质。
况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读千遍,其义必现。不信,随便拿首诗试试看!
李白、苏轼等超一流的大诗人之作,多半需要歌唱,才能感受其中之美。
无论解读何种文字,理解其字面意义,都必不可少。诗歌语言与日常用语不同,甚至与散文语言也不同,但是,诗歌语言与散文、日常用语有巨大交集。一般读者知识储备有限,不能知其界限,加上,语言内涵会随着时代变迁,故而,有必要使用工具书,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举例而言,李白有诗云“高歌取醉欲***”,其中,“***”,显然不是自己解决生理需要的意思,而是自我安慰。之前,有人拿此句问我是何意?颇为自得,且有些不怀好意,这都是因为误读了诗歌字面意思的结果。
这两天解读左思《娇女诗》时,有个重***现,检验一个人懂不懂一首诗的最简单方法是,看ta能否把诗歌逐字逐句翻译?如果做不到,把不会的、拿不准的一一挑出,查工具书,或者请教专业人士。
我的好友“读籀书也”,是文字学博士生,精通古文字,如有不熟悉的字词,可以请教他。当然,也可以与俺交流。
古风的格律、韵脚比较宽松,格律诗词则比较谨严。还有一些特例,比如绝句分律绝和古绝。律绝须遵循格律诗的规范,古绝则不需要。格律诗,只能压平声韵,古风则平仄韵均可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