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文学理论著作

  1. 建安时代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如何评价?
  2.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的呢?

建安时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如何评价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写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文章的本质即是用文辞表达思想感情,而具体的体裁形式可以根据需要不同就是说写文章最主要的还是立意,要言之有物,至于什么形式、词藻是否华丽在其次,根据需要而定。当然不同的人写文章风格各不相同,这是由一个人的气质决定的,既“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别人教不会的,勉强不来的。写文章,有感而发,先把意思说明白再说,至于能不能成为传世之作?能不能成为文学巨匠?呵呵,努力吧!但没事多写写文章是好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争名夺利上,那都是竹篮打水,毫无意义因为曹丕还说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两个文学理论

一、他分析了自古“文人相轻”的观象,提出了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他的观点,是在分析“文人相轻”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文学理论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他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他说文章有各种体裁,各种体裁都擅长的人是少有的人们总是以自己所长轻视别人所短。他以“建安七子”为例,这七个人在文坛上是齐肩并驾的,但他们却各有所长,如王粲擅长辞赋、徐干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等等

接着,他阐述“常人贵远贱近……”人们往往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好追逐名利又看不清自己的弊病,于是就认为自己是最贤能的。实际上“文本同而末异”,就是文章的本质虽然相同,体裁却不相同。体裁不同,表现的形式是有差别的。如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赋应该辞藻华丽等。

最后,他阐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禀赋、气质、个性是不同的,这样的差异,不是后天的努力就能弥补的,即“不可力强而到”。这些差异,也会在作品上表现出来,因此也就出现了个人擅长的领域有差别,作品的风格也有差别。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文学理论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曹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他文学批评方面的观点和原则,即个人擅长、文章体裁、作品风格等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所长,而轻视他人所短。

二、他提高了文学的地位,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认为,文学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业,而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荣华富贵也有尽头,只有作品及作品的思想,能流传后世。

《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对文学创作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文学理论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丕的《典论》提出了"本同而末异"的文学创作观点。文章的"本"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思想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至于如何表现主题,***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文学形式是可以变化的,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文章的结构形式是变化多端的,每个作者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来表现主题。

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和文坛上的领袖曹丕,赋诗作文,对历史和现时的文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写入了《典论.论文》这篇文章,此文虽然简短概括,但对一些问题的思索可谓深邃独到。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历史上第一篇纯粹的文学理论专论。

此文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问题。批评了两种不良倾向“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和“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2.“建安七子”论。具体分析了“建安七子”每人的文风。

3.“文气说”。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认为作家不同的天资禀赋,才情气质决定文章风格特征

4.文体论。论述了四类八种文体(包括诗赋一类的文学体裁和铭诔一类的应用文学)不同的写作要求,肯定文学作品特有的形式之美

5.文章“不朽”说。视著述文章为事业,将其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事”的高度。

由于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然而,曹丕却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由此看出,《典论·论文》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所以,《典论·论文》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

正如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所说:“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这[_a***_]了曹丕同时代人,由于“文学的自觉”所带来的人的新觉醒。人们已不满足于生前的建功立业,而是思索和追求死后怎样才能“不朽”。可见,“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两者之间,确乎体现了文学的功利目的和审美的的历史统一。毫无疑问,曹丕《典论.论文》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对文学批评史的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的呢?

《三国演义》这本书,说明了四个问题。第一,历史的变迁过程。从汉灵帝写到三国归晋!时间长达百余年之久。是任何章回小说也达不到的。第二,写了以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起义兵破黄巾而成军阀的事。其书中大量宣传忠义二字!对于关羽之忠义,大幅度宣传!以至于在曹营多年,不受金钱,美女,爵位之动心,一心追求桃园初心。直至遇害!又宣传了诸葛亮赤忠之心,在明知北伐不成功之形势下,出师六伐。第三,书中大量形容诸葛亮之智慧。用兵如神之法。如火烧愽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火烧司马等计策。描写了一个集慱学,兵法,奇门,智慧于一身的智者形像!第四,就是刻画人物个性显明,如同***一般!如曹操之奸诈,袁绍之无断。吕布之无信!华佗之医术,左慈之仙术。管子之《易》卜等等!总之,此书列于“四大名著“。名不虚传也!


2019年十月又看了一遍《三国演义》,这次主要看懂了一个人,同时也明白了一句话:“胜败乃兵家常事”。

小到学习篆刻,大到人生经历,真可谓胜败乃兵家常事……

就拿我自学篆刻这个小事情来讲吧!一开始篆书不会写,只是对手工很感兴趣,后来接触到了篆刻。和普通的玩家一样,出于好奇信,先是从某宝买了一套基础的篆刻工具,包括了:刻刀(刻几下就不锋利了)、印床(一用力就散架的那种)、印泥(典型的办公印泥)、石头就不说了,再普通不过的练习章!

我是自学的,至今没有老师,互联网的世界里,个人觉得不需要老师,除非你要打入这个混乱的圈子!

开始确实很难,字写得歪歪扭扭,左手握印章,右手拿刀,划拉几刀自己都看不下去,和陈巨来老先生的印差之万里!怎么办?买书、找视频、日夜苦练!从篆书到刀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那研究。弯路确实走了不少,因为当时的今日头条还没有这么全面的学习文章,身边也没有这么多的人从事篆刻。

渐渐的可以刻的稍微好点,当时第一方印刻的是“有朋自远方来”,因为喜欢交朋友,所以也就喜欢上了这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依然如此,有时候以印会友、以物易物,陆陆续续也认识了很多书法领域的朋友!

就这样风风雨雨走了过来,中间也有人说刻的不怎么样啊,多临汉印啊,机器刻的啊等等的很打击人的话。难道别人说了我不行就要放弃么?肯定不会的,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依然坚持走工稳印的路子,至于那这个喜欢喷的朋友,积点口德!

有时候刻出来的印自己看不上打磨了重来,一遍又一遍,可谓胜败乃兵家常事,迟早有一天能刻出一方自己喜欢的印!

所以说,不要因为遇到的一点点失意,一点点挫折而放弃,话说回来,失败才是成功之母!心态很重要,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尽人事,至于结果交给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