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魏晋时期文学流派,魏晋时期文学流派有哪些

  1. 东汉到魏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诗词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东汉到魏晋人们世界人生观在诗词上的基本特征什么

无论从哪个年代谈论这一话题,要有自己的人生格言。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世界的能力,认识事物和认识自己意识,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中我们应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要无谓的挣扎,无谓的放弃要正视自己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做到我为******为我的精神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进取。掌握一技之长,善于做事,勇于进步的精神发扬广大

谢谢邀请!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诗词大都是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的居多!

前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诗词多为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报国情怀。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诗人年老不服老,不信天命的人生态度。良马即使老了卧在槽头,还想着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决不能减。反映了作者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立志报国的宏大愿望。他的多首诗都用“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收尾,这个“歌以咏志”就能体现作者诗歌风格,他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还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现象,抒发了作者气概昂扬的雄心壮志。

魏晋时期文学流派,魏晋时期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期以陶渊明为代表,诗歌大都反映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居尘世,却能保持宁静的心态。隐居的生活,真意乐在其中,“***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名句,写出了作者与大自然的一种默契心境,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优闲自适的情怀。还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这是有名的惜时警句,作者不仅勉励自己,也勉励别人,要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

从东汉至魏晋的两百年间,经过220年曹操次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也称为“曹魏”;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为“蜀”,229年孙权称帝都建业,国号“吴”。三家鼎峙,史称“三国”。三国战乱至265年,司马炎(司马懿之孙)篡魏称帝,同年灭蜀,国号为“晋”,在长安定都,史称“西晋”。


280年统一了全国。西晋传了四代,国祚52年。“八王之乱”期间,北胡趁乱割据,晋室南迁,定都建业,史称“东晋”。在群雄相争之间,既见马革裹尸,也见魏晋情怀。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也在这个时代发生,外域文化的输入和文学、科技的发展促使文学艺术进入到了一个自觉时期,文明与愚昧、理智与狂热、善良与残暴奇妙的相融。各种思潮蓬勃而起,真***对错,一时难辨。世道混乱,迫使能者探寻生路;思想混乱,迫使智者寻求救世真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魏晋时期文学流派,魏晋时期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儒家礼教束缚下,巧妙而逍遥的生存。 魏晋文学分为几大流派,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包竹林七贤);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归隐文学。 其中曹氏父子力倡通脱,通脱既随心随愿之意。文人思想便因此解放,清新淡雅之风便随之兴起。

清谈源于汉末的清议,在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中说道:“东汉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农民起义的浪潮此起披伏,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所不同的是清议既是议论时政,免不了要触犯到上层官僚,多犯忌讳,故历史上出现过东汉党锢之祸。而魏晋文人的清谈不探讨具体的***和人物,将实际变为抽象哲思,可见魏晋文学本身充满着静谧和清雅。但曹氏父子的诗文却有包含着更为广阔的胸襟和气魄。出自曹操的《观沧海》就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的豪迈与宏伟。

长期的社会战乱离愁,生离死别的过于轻易,使正始派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这极强的撞击到他们的心脏,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哲学观,张扬个性、醉生梦死、不羁束缚、逍遥自在的情感,承包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衍生出一群高颜值,有才华的“风流”名士。

魏晋时期文学流派,魏晋时期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阮籍的《咏怀》第四十三首中说道: 《咏怀》阮籍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舟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可见在道学思想的影响下,魏晋文人的思绪不依赖外界而自由驰骋在逍遥境界里,与自然相融,从而物我合一。

而在归隐田园的文学中,陶渊明自成一派,安然自立,如余秋雨先生在《重峦叠嶂的田园》中说道:“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陶渊明自身对权术之争看得很淡,这一点倒与魏晋名士大趋相同,因为陶渊明出生时,阮籍、嵇康以逝百余年,他们可以说是两代人的关系了,但还是可以把陶渊明大致归为魏晋时期的文人。陶渊明觉得,虽说道教倡导回归自然,但魏晋文人有些过于“抱团取暖”在清谈中,过于在乎世人的说法,而真正彻底的豁达是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同样保住了魏晋文人对于人生更高层次思考的境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句一处便将世间万物的聒噪瞬间归于了平静。


虽然三派的文学主张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但皆以酒为“酵母”引发了文学佳作,在魏晋这壶烈酒中流露出了他们最真实的状态以及对时代的情感。 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不论英雄豪杰还是文人雅士皆纵情于酒,对饮酒的环境,对酌的对象和对饮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美酒寄托了心中忧愁也直抒了胸中抱负。 又如竹林七贤的刘伶在《酒德颂》中说道:“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酒醉微醺,飘飘然乎,才可逍遥游于精神之境。 而陶渊明的醉饮于田园也别有一番趣味,正如《饮酒》其十四首:“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颇为写实,感同身受。 魏晋文人的清谈既是文人关心世事又不敢表明自己态度的一种相互矛盾心理反映,不过这也是在乱世中保身之策。清谈与道学相融合,文人食药饮酒成风,情绪变化无常,行为豪放不羁,言语不分雌黄,穿着颇为有个性,形成一种独特的时代风度,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不独是个人行为特征,更是在世道艰难,思绪混乱中,被迫解放出来的奇异瑰丽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