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因为日本社会变革之后文人们难以找到一个积极的目标吧。现代化生产制度创造了丰裕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的身份焦虑,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感到迷茫。这是共性,每个国家都会有这样的作家。但是,日本文学中这种悲观似乎特别多?主要是二战以来的作家作品都有这样的特征吧。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文学便开始学习西方的文艺理论,受到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各种流派,二战后则更多地进行反思,走出了日本自己的路,颓废、细腻到变态的悲观,都形成一种特色了。建议查查这些人:川上眉山、岩谷小波、江见水荫、广津柳浪、大桥乙羽,泉镜花、小栗风叶、柳川春叶、德田秋声 ,幸田露伴,森鸥外,高山樗牛,樋口一叶,岛崎藤村等。这些都是一战前的作家。
日本文学作品大多凄凉悲观,这与日本的文艺观自古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密不可分。
(失乐园电影截图)
从平安时期的“物哀”,到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再到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都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演练出来的。明治维新之后到现代文坛,作家们仍然推崇以“真”、“哀”、“艳”、“寂”为基础。
日本近代文学总体上是文字比较凄清冷艳,文笔很细腻,文风给人感觉非常清爽,很干净,言辞含蓄,即使是性方面的描写也是非常隐晦的,比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完全不会有肮脏,猥琐的感觉。文字及语言风格内敛的,故事相对而言较为平淡,节奏较为平稳。他们看似不注重故事,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在描写最不同寻常的世间冷暖,最重要的,他们的文学使人明显而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精神,而使人产生共鸣的,却是平淡、美丽的文字。
日本近代文学除了悲观凄凉的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十分盛行,后来发展为连歌、俳句等。由于日语的音节单纯且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此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的随笔和日记文学,都是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截图)
二、作品大多表达了明显的政治诉求。
日本古典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政治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的呼声。悲剧的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表达。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细节的表现,表现的主要是平淡的日常的生活,在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但在二战之后,日本文坛兴起的日本战后派文学的批判战争的主题以深刻、尖锐的笔触描写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统治给日本人民造成的难以恢复的精神创伤和对人民心灵的扭曲,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的纳粹本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大多凄凉悲观。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审美追求,或者说是一种弥漫不散的民族气质。所以,惆怅、留恋、同情、慨叹,带给外来读者以“悲观”的感受。
和日本人的岛国意识有关,做为一个***贫乏的岛国,并且是多震的岛国,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很强,或者换句话说——很悲观。比如日本的桥梁和塔很多是用钢材建筑的,为的是一旦发生战争,国家被封锁,依然有钢材可以用在战争上。
这种情结反应在文学作品上,就很凄凉悲观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