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1. 如何分辨艺术的雅与俗?

如何分辨艺术的雅与俗?

如何分辨艺术的雅与俗,这是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

如果人们执着于分辨标准的主观性,那么,分辨艺术的雅与俗,就始终成为一笔无法说得清楚的糊涂账。

但如果人们换个思维,从客观性角度去分辨艺术的雅与俗,一切就清清楚楚了。

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客观性角度看,构成艺术的逻辑依据是客观的:无论艺术的雅与俗,都是为了实现艺术的审美本质。

另外,人们认识艺术的路径也是客观的:或者通过现实展开路径来认识,或者通过历史纵深路径来认识。

就是说,人们若要分辨艺术的雅与俗,只需围绕艺术的审美本质,通过现实展开与历史纵深两条路径,对艺术的涉及人数多少、文化层次高低、审美蕴涵深浅、社会影响大小等诸多客观存在方面,作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判断即可。

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现实展开路径来分辨艺术的雅与俗:

审美需求,是人们基本的精神需求。

从艺术受众角度看,人们受社会地位、文化水准、生活阅历、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其审美需求既有需求种类的不同,又有需求大小的不同。

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雅与俗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们审美需求种类的不同,是推动艺术种类丰富化的强大的心理驱动力;而人们审美需求大小的不同,则是促成艺术雅俗之分的重要推手。

艺术的雅与俗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艺术的创作和艺术本身,雅的艺术应当在内容形式上趋于完美,有欣赏价值,有流传价值。二是就欣赏者来说要有相应的欣赏能力和水平。俗的艺术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艺术本身要能适应普通人的欣赏习惯,当然也要追求完美而不是粗俗,用普通人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方法手段创作相应的艺术作品。二是从欣赏者来说要能理解,能明白。逐步达到雅俗共赏。

艺术的雅与俗都是相对的、动态和变化的,和大环境话语权主体关系比较大,所以艺术长期以来被纳入上层建筑范畴,因为艺术存在一个问题一一那就是艺术要自由表达还是为谁定制服务,艺术会成为思想意识的载体,艺术史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者不可得兼还是鱼与熊掌兼得呢?长期以来东西方艺术想达到的"雅“到底是个什么境界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非雅即俗论,非雅即俗论者认为雅俗共赏就是一种俗,但说不清什么是雅丶什么是俗,可能的解释是一种量化的对比,常见的是俗,数量多的是俗,习以为常的是俗。所以,雅俗理论是基于量的对比。冬天,大家都穿上棉衣这***都想得到,偏有个人要穿背心,就有点特别,你去观察演艺界明星,基本都是按这路子着装,反季节着装能凸显个性,审美也是这样,反流行能体现个性,反普世价值让人逆向思维。所以,非雅即俗论其实是首先要确定相对论的基准,即一定要通过量的对比来确定雅俗的变化,其实并无一成不变的标准。

而雅俗共赏理论呢,我认为雅俗共赏理论偏重于技术性,对于我一个创作者来说,雅与我无关,俗也与我无关,雅俗只是你们观众头脑中反射弧的一截,而创作者是有个技术参数和宗旨的,那就是想得到大多数人的技术上的认可,雅俗都不重要,我认为齐白石和岭南画派是雅俗共赏风格追求的代表

还有一种大雅大俗论存在,中国人最喜欢玄学,艺术这块更是如此,比如说为什么什么螺丝壳道场里都会蹦出个牡丹王、驴子王、水牛王画家来,大家乐此不疲,因为不通过这样至为世俗的宣传方式不足以宣传其本身正在大量重复实验和劳动的领域。

当然,我们的视角不应忽视无雅无俗的一类,那就是以自由导向累积重复符号化的前卫艺术,在一种展览和艺术家界定的团体语境里,没有作品都会认为是作品,没有思想都会被挖出思想,甚至观者和评论者比艺术家还兴奋和乐于意淫,在自由面前,雅俗还有考量的意义吗?

这是我对雅俗论的一点拙见,写出与各位同仁互鉴共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