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是唐代大历年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大约3500多字;《琵琶行》是唐代中期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大约600多字,要问两者相比较,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对比:第一是题材不同。《书普》是书法理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述了魏晋书家衍变、优劣,评价书法优劣的标准,创作要求方法,学习要求方法,笔法,书家素质,书法性情,各种书体特点,书法审美等等书法核心问题;《琵琶行》则是描写朋友送别时在江边船上听一个歌女弹琵琶的一个情景。第二是语言风格。二者文字都非常优美,许多语句已经成为千古的名句了,比如巜书谱》里面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风规自远”等等,《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可以说是各擅其美。第三是他们在行内的影响力。孙过庭书谱非常系统的论述了书学的基本的问题,最可惜的是他的下卷已经丢失了,但是仅仅流传下来的上卷,已足以成为书学理论中的金科玉律,长期以來对书学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而琵琶行在千千万万送别诗中,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篇之一。从普罗大众来讲,读过琵琶行的人多肯定多一点,知名度要高一些;但是书谱它的理论的高度,在书法界是无可替代的,更具学术价值。第四,《书谱》并不仅仅是一篇书法理论的文章,同时它也是一件书法艺术珍品,他继承了二王的笔法系统,格调高雅,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临摹学习的对象。特别是对小行草的创作,对后世影响巨大。总之,两者都是我们中国古代非常非常优秀的一个文学名篇,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学习,去传承!如果非要比一个高低,要一个取舍,从对推动一个艺术领域(书法)的角度,加上它又是一件书法珍宝,对我本人来讲,我是选《书普》的。
《书谱》与《琵琶行》相比,各有专长,各有特色。我们先从《书谱》说起:
《书谱》是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为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撰文并书。
孙过庭,字虔礼,出身寒微。四十岁任地位较低的率府事参军,不久,又遭议谗弃官。遂潜心于书法研究以***自遣,五十岁卒。过庭工正、行、草书各体,尤精于草书,妙于用笔,直逼羲献。
《书谱》三千七百余言,对书法艺术的"笔墨利病",几乎"推阐几尽"。全卷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还有正锋、侧锋兼施,表现藏处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露处妍美达情,神***飞扬。通篇是以章草为基础,以今草为形貌,本其所述执使转用之由,运用其自论"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之理"而归于一途",在"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实线中,自然"翰逸神飞",达到"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此卷章法秩理天然,纷而有序。结体上通过字的变形、夸张、揖让、穿插等组合,和全卷在谋篇布局上将散落各字内在的气势脉贯通中,使两者相得天然有致并浑然天成,神融笔畅之工。
《书谱》继承并发扬了二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行草书最好的范本之一。
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长篇叙述诗。
白居易,字乐天,陕西渭南县人。官至邢部尚书。晚年好佛,自号香山居士。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和《琵琶行》等名篇。
《琵琶行》是元和十一年,诗人贬为江州司马的次年写的。诗中借一个沦落天涯的弹琵琶女子的遭遇,抒发自己遭受贬谪的悲愤心情。把琵琶女子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逐客生涯联系在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愤慨。
《琵琶行》的艺术成就极高。它的情节曲折动人,往往绝处逢生;叙述起来又从容不迫,次序井然。能以形象的语言叙事、写景和摹写音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把琵琶女的弹奏动作与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听众中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起到互相辉映、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这首诗比喻丰富多彩而贴切传神,语言通俗自然,朴素中见生动,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书谱》与《琵琶行》所写题材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对后世影响都较大。但一般大众更熟悉和喜爱《琵琶行》,而《书谱》则对历史文化贡献更大。
主体是你看到一个场景时主要关注的事物,这个事物表现了作者关注的内容,基本上我们叫主题,当然主题不必都那么高大上或那么浩大,有时就是一个临时被打动的瞬间而已,陪体就是陪衬主体的事物,是环境里非常突出的和主体在内容上呼应且补充说明主体的事物,处理时不能喧宾夺主,要能更好地帮助主体说事儿,如果带有可要可不要的感觉,就可以不要这个陪体,所以画面里主体和环境是必要的,而陪体则不一定都存在。PS:特写镜头或许没环境。
红梅工笔佛画既然是从事国画,只能从绘画艺术的方面谈谈这问题,尤其是国画,而这应该可以有从三个方面。
构图是一个造型艺术术语,即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
中国[_a***_]绘画常说“谢赫六法”,这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其中的经营位置,就是指构图。
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用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摄影创作中,为了表现摄影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摄影师需要在一是的空间内,安排和处理各种元素的关系和位置,恰如其分的组织一幅优美的画面。而在这些元素中,主体和陪体就是其中的两大要素。那么,如何才能安排好主体和陪体呢?
一、关于主体的安排。主体是摄影师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形象,是画面的结构中心,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必须有突出的主体。由于主体是画面的结构中心,是整个画面的兴趣点。在摄影构图中,如何安排好、突出好主体是重中之重。一是直接突出主体。即在画面安排上让被摄主体充满画面,处在突出的位置上,用最精彩的光影、最突出的手法表现主体,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到主体上来。二是间接表现主体。即通过对画面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主体,使主体在画面中占据显要位置,使观赏者一见就能看见主体。
二、陪体的安排。陪体在摄影画面中用以烘托、陪衬主体的。陪体的作用有三个:一是烘托作用。通过陪体的色彩、形状特征来烘托主体形象,更深入地阐述主体。二是美化作用。可以利用陪体来丰富画面结构,增强美感,增强画面情趣,渲染画面气氛。三是升华作用。陪体可以在深化主题中起到升华作用。
三、陪体不能喧宾夺主。陪体要为主体起到说明、引荐、美化作用。通过陪体可以更深入阐述主体,但不能强于主体。陪体就是陪体,只能是陪衬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感谢悟空邀请我来回答问题,今晚又是五个问题,我选一个来回答。关于艺术创作的主体与陪体的问题,谈一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我们知道,主体是创作中要重点笔墨要表现的东西,如我个人的速写《华山西峰》就是突出近景的高大威猛的华山松。在我的国画《华山松日图》中,(参见图2曾发表在央视网上)松树主体,太阳陪体。如图所示。在我创作的国画作品《华山》中,东峰等为主体,北峰又为陪体,如图3所示,(发表在北京中外名人艺术院刊物上和央视网上)。摄影创作也是相同的道理。陪体为主体服务,更好的陪衬突出主体。在摄影中,我去陕西渭南竹溪里旅游,拍摄竹溪里的一个镜头,(这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家乡,白居易写了《琵笆行》长诗。)我把琵笆作为主体,如图4。再如,我去齐鲁大地山东半岛威海,我拍一张女神像,她是主体,黄海,刘公岛等则是陪体,如图5就是如此。
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基本上都有着主题诉求,至于一些另类的无题,我们忽略不计也罢,作为一个喜欢摄影的人,无论你想表现风光,生物及人类,无不是对其突出的主题而产生定格的冲动,那么主体就是主题的至关重要的构成,一幅主体突出,主题鲜明的照片,无论其在技术上是否成熟,都可以说是一张完整的,诉求清晰的,视觉合理的照片,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作品里,要么想表达的太多而凌乱分散,影响了主体,要么就是不知道想表达何种主题,因为主体不够突出,只是单纯的为了画面好看,要么就是为了纯技术的表达,而忽略了主体。任何作品里,主体始终是焦点所在,它是主题的绝对构成,而陪体的合理布局和把握,可以起到锦上添花,丰满画面的作用,红花也要绿叶配,理解了这层关系,我们就不会在构成中本末倒置。总之,一个好的画面构成,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主体突出,陪体合理,虚实有度,布局有序,层次清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