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形象塑造

  1. 鲁迅是为什么要塑造狂人这个形象的?
  2.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鲁迅是为什么要塑造狂人这个形象的?

撇开鲁迅老先生文学上的贡献不说。就狂人这一形象的塑造,其意义不见得那么简单。他是通过思想意识流的笔法写狂人的。救救孩子,是他的主旨思想。但主旨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极大否定基础之上的。破与立,不破不立。狂人之外,看不到立。怎么救,没有下文。再者,文学作品只能起到陶冶人们的情操作用。改造意识,思想,去麻木,不至于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存都难以保证,又没有受教育的基础与环境,愚昧与麻木成了必然。

狂人不狂,更非疯子。如屈原,"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是以见放。”时人皆愚,唯狂人独清,是以被指为狂人。然而恰是这一"狂人”,从二千多年的故纸堆中,翻出封建制度的历史,无非"吃人”二字。鲁迅先生以此为旗帜,深刻揭示封建制度的罪恶,成为以笔为刀的战斗着的民族魂。

狂人是鲁迅著名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个人物。这篇***创作背景是,中国正处在一个军阀割剧,帝国主义肆意掠夺的时代,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夕。他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这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那些敢于思考的人反而被社会看成是不正常的人。其次,当时人们的封闭和愚昧,不接受新的思想,把新事物看成是异端邪说。最后,通过狂人揭露了封建礼教就是吃人。总之,鲁迅通过这样一个荒诞故事,为新文化运动造势。

文学作品形象塑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学医的,看病体非症断其内腑不可,回国弃医从文,究其本质仍在从医,由肉体转至精神,以为可拯更多灵魂。无疑鲁迅是看到了满口仁义道德的虚伪以及众生的麻木不仁,于是脑中浮现出吃人与被吃的情形,血淋淋的现实,鲁迅挺身醒世,为了“救救孩子”,这也是新文化赋与的使命。之所以这篇狂人日记具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因为延用至今仍有其用。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在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祥林嫂这个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大部分女性的一种生存状态,特别是苏北一带。就像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里的闰土一样。通过祥林嫂的形象,鲁迅先生想通过她痛苦悲惨的一生来反应封建礼教吃人的悲惨荒谬的本质。一种反抗封建礼教的呐喊。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穷苦大众的悲惨境遇,令人同情的时候产生反思。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文学作品形象塑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祥林嫂是封建迷信思想的牺牲品。鲁四老爷,柳妈,还有鲁镇的人,在祥林嫂最需要帮助时,没人帮助她,没人同情她,都认为她是不祥之物。鲁迅先生之所以塑造祥林嫂的形象,就是要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谢邀!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用“文”来医治当时中国人“扭曲的,麻木不仁”的心灵,从而唤醒广大劳苦大众与黑暗社抗争的意识。“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里的主要人物,她一生充满着苦难,死了丈夫,死了儿子,招东家白眼儿,但她认识不到是封建的、残酷的社会害了她,她只知道是自身有罪,得罪了神灵,她一遍又一遍地向路人诉说自己的苦难,一遍又一遍地诉说小儿子被狼吃的经过,人们都听腻了,她还是不厌其烦地说下去……,最后在大年三十雪天里,听着富人们祝福的鞭炮声悲惨的死去,临死,她并不知道她为什么死,是什么原因而死。祥林嫂是当时众多劳动妇女的典型,她的悲惨一生和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一样,是***的黑暗的社会造成的。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创作了很多类似的***和杂文,塑造了很多麻木不仁的人物,如《阿Q正传》里的阿Q等。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物寄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鲁迅先生所赞赏的是像刘和珍君那样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句话,就是向吃人的社会发起斗争,而不是像“祥林嫂”“阿Q”之类连自己的死都不知道为什么死。

文学作品形象塑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