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军界有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刘裕,一个是刘毅,两人名字读起来很相近,却是政治上的对手。现在,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刘裕,对于刘毅,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刘毅的崛起,与何无忌有密切关系。何无忌是北府军统帅刘牢之的外甥,也是刘裕的亲信。桓玄篡晋后,刘裕带着何无忌等几个亲信秘密返回京口,准备起义。何无忌与刘毅是好朋友,深知刘毅胸怀大志,极具军政才干,便拉他入伙,一同起兵讨伐桓玄。
在反桓玄的战争中,刘毅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华。由于当时北府军的高级将领均遭到桓玄的清洗,军事将领奇缺,刘毅的到来,令刘裕如虎添翼。两人密切合作,在兵力远不及敌人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取得大捷。在江乘之战中,阵斩敌方主将、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吴甫之与皇甫敷;在覆舟山之战中,刘毅与刘裕面对强大的桓谦兵团,“分为数队,进突谦阵,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此役的胜利,令桓玄惶惶如丧家之犬,匆匆放弃首都建康,西逃荆州。
桓玄败逃后,刘裕以刘毅为冠军将军、青州刺史,率领一支不到万人的部队西征。在峥嵘洲之战中,大败兵力数倍于己的桓玄。这一战,彻底把伪皇帝桓玄的信心打没掉了。桓玄放弃老巢江陵,在逃跑途中被杀。桓玄死后,刘毅率西征兵团攻下江陵,清剿桓氏残余力量。在西征过程中,刘毅展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与组织能力,史书称:“毅号令严整,所经墟邑,百姓安悦。”
战后,刘毅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受封“南平郡公”,后来又进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地位,仅次于刘裕,实为东晋政坛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刘毅并不满意。在反桓玄的战争中,刘裕多数时间是坐镇后方,总揽朝政,而前线的战斗,基本上是刘毅指挥的。一向自视甚高的刘毅有些飘飘然,自认为军事才能不在刘裕之下,怎么甘心屈居其下呢?
于是乎两位曾经的革命同志就开始互相较劲。
公元410年,刘裕灭掉南燕,开疆拓土,再度建立伟大事业。刘毅心里很酸,不是滋味,正好这个时候,卢循之乱爆发,乱军击破何无忌,兵锋直指建康。刘毅觉得机会来了,只要消灭卢循,就可以同刘裕平分秋色,于是率部迎击叛军。刘裕派刘毅的堂弟刘藩前往劝阻,刘毅非但不听,反而大骂堂弟说:“以前我不过是因为他有些功劳而推让,你便以为我真的不如刘裕么?”他不顾劝谏,一意孤行。可惜的是,他非但没有打败卢循,反而一败涂地,被贬为“后将军”,可谓颜面扫地。
刘毅作为谢家倾力打造的前北府兵将领,后来的晋末群雄,当时最顶尖和权力最大的诸侯级大将之一,对于他的才能自然是毋庸怀疑,只是正如后世评价的一样刘毅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最后兵败***,功亏一篑。
我们知道刘毅当时是和后来的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一起打天下的,二人早前皆为东晋四大家族之一谢家的家臣,后来谢家落寞之后带领北府兵灭桓玄建立的桓楚***而名扬天下,成为东晋末年实力最为强大的大将之一。
之后随着公元410年卢循作乱,何无忌出兵战死,剩下的可以说整个东晋刘裕第一,他刘毅就是实力排老二的位置。即使后来刘毅与卢循战败,其实对他的影响都不至于太大。
但是刘毅错就错在太独断专行了,根据历史记载,刘毅作为刘裕最得力的下属,刘裕对刘毅可谓是相当好的,但是刘毅却认为自己在东晋是居功首位、并常常表现出要争夺天下之意。而后坐镇江陵之后,不服从朝廷管制,俨然自成***,最终导致刘裕亲自率兵讨伐身败***。
不过这里我个人想补充的一个观点是,刘毅确实有才,也有好胜之心。但终究是成王败寇,史书上对于刘毅的个人品德有着极尽的描黑,其实我们从刘裕的立场来看,这点好似“此地无银三百两”。所以真实历史中的刘毅到底怎么样,由于历史掩盖,还是值得怀疑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