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彝族文学理论的创始人

  1. 我是彝族人,想问下彝族学者们,做为一名彝族,应该知道些什么关于本民族的知识?

我是彝族人,想问下彝族学者们,做为一名彝族,应该知道些什么关于本民族知识

最早的***的是随炎黄系楚人刘邦打天下的服王化的楚国人,楚人其统治阶级是炎黄,基层民众是三苗九黎百越。还有服王化的秦地人群,也是炎黄为统领,基层多羌戎狄。楚和秦都曾经自认蛮夷,通过联姻、结盟、征战完成了境内不同族群的同化(知书尊礼服教化)刘邦以低阶炎黄身份率楚人入秦都,约法三章得到秦人支持,最终击败楚国高阶贵族项羽,得朝为汉。汉是炎黄战蚩尤后,蚩尤系遗民以最早的***身份又一次大规模的融入华夏,也奠定了蚩尤汉源三祖的地位。而氐羌系的彝族、哈尼、拉祜一众,虽和炎黄血脉一致,却因不服王化不知书尊礼,受到亲兄弟汉(华夏)、藏和北方草原民族的挤压又沿炎黄系北上通道折返云贵川,其中一部分在昆明周边遭遇楚王室后裔庄矫,被楚人易其服、从其俗而王之,庄矫集团和汉同源,被封滇王,滇境始入中华。我认为滇王后裔还向滇西、滇南周围扩张,在唐时,滇国楚人后裔在洱海又以蒙舍诏的面目出现,得到***的扶持,统一了洱海周边各族,形成南诏,南诏继承了楚人的顽强生命力和极大的适应能力,多次上演易其服,从其俗而王之的保留节目,成为南下氐羌和滇境土著百越、百濮的共主,融合形成白族的前身白蛮,白蛮因为有楚汉血脉,重视向中原汉地学习交流,讲楚语(白族话实际是古汉语方言)、习用方块汉字、尊礼崇儒服教化,带领滇地各族群共同创造了汉化的南诏、大理文化,也为云南在元、明重归中华埋下伏笔。而今天,彝族及泰族都在找依据,想证明南诏的统治民族是本族,事实是他们及其它滇地族群以楚人后裔共同融合形成了白族这一高度汉化,在云南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彝族和傣泰历史上不习用汉字、不尊礼,也不崇南诏大理国教佛教。泰傣进入东南亚才信了佛并创造了拼音傣文字,而彝族,始终没有信仰佛教的传承。只能讲,楚人太能装,装得后代都忘却了祖宗起源。说不定以云南为起点,向东南亚强势扩张的泰、缅的传统王族也是彻底易其服、从其俗而王之的忘记了先人的楚人。

业余爱好,一家之言,可交流讨论,勿喷。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召集了一次大会,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由他的六个儿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带领,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不同方向迁徙、拓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后,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后世把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

彝族文学理论的创始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难以判断“楚吐”、“洛博”、“实液”等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但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徙贵州,从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的格局。

《指路经》是古代彝族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特定的古典***,别名《阴路指明》、《教路书》等,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毕摩文献,同时也是史诗文学作品。《指路经》产生民间,与一般民众联系紧密。流传于滇南的《指路经》和彝文家谱,大多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洛宜山(包括今天云南禄劝、会泽、东川及四川会理一带)迁到昆明的,然后到晋宁、通海、建水以至滇南各地。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衣》,对糯、恒两支的历史有较多的记载。

六祖文化广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郊10公里处的旧圃镇,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在彝族大多数《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

彝族文学理论的创始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一个六祖广场在峨山县城,下图便是该广场的阿普笃慕像,是18年滇南两州三市彝人祭祖活动现场照。


彝族文学理论的创始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