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 矛盾

  1. 文学发展史在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有着怎样的联系?
  2. 什么是诗学中的“矛盾修辞法”,可以举例说明吗?

文学发展史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有着怎样的联系?

文学发展史和文艺学及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佐证的关系!文学发展史是文艺学和文学理论的有机再现,换言之文学理论和文艺学依托文学发展史进行自我论证,参展文学发展史得出有力的理论概念。

而文学发展史又是文艺学和文学理论的客观表现!就好比电影剧本,电影是在剧本的基础上演绎,而剧本的创作也是为了电影的演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撰写。

文学发展史在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有着怎样的联系?

文学理论 矛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信对于很多研究文学的朋友们来说,经常性的都会碰到一些类似的名词,并且这些名词如果你不去深究的话,会觉得它们其实都是蛮相似的,那么最近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朋友们在询问小编说,这个文学发展史在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有着怎样的联系?其实小编告诉大家,它们之间其实是有很多联系的,事实上,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都不能凭空产生。同样地,反过来说,没有一套课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


首先,文学发展史和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批评,这三者是文艺学的组成部分,互为因果的关系,正是文学发展史的史实资料的提供,促使研究者钻研总结出文学理论,然后文学理论有为文学批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

其次,这三者互相影响交融不断发展,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

文学理论 矛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记得考大学时的作文题目是“当国际歌响起的时候”,风华正茂雄心报国的一介书生,终于思如泉涌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从巴黎公社到苏维埃,从井冈山星星之火到建国大业,从初出茅庐到高三毕业,历史的烽烟激起我满腔热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钢铁意志至死不渝。而后的几十年我把自己奉献给祖国,军功章上记载了我的年华,为此终生无憾矣!

记得考大学时的作文题目是“当国际歌响起的时候”,风华正茂雄心报国的一介书生,终于思如泉涌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从巴黎公社到苏维埃,从井冈山星星之火到建国大业,从初出茅庐到高三毕业,历史的烽烟激起我满腔热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钢铁意志至死不渝。而后的几十年我把自己奉献给祖国,军功章上记载了我的年华,为此终生无憾矣!

什么诗学中的“矛盾修辞法”,可以举例说明吗?

矛盾修辞法是通过把看似很对立、或者反差很大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使所表达意境更加强烈,令读者读后引起强烈的共鸣

文学理论 矛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虽然读者读后印象深刻,但是这种修辞方法没有对比、没有反差,不是矛盾修辞法。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运用的矛盾修辞法。富贵人家生活奢侈糜烂,穷人家流离失所冻死他乡。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的共鸣。

“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风”

通过轻、重这两个字,把云的厚薄变换描写了出来。通过去、来这两个字,把水波荡漾形象的表现了出来。一看到这句,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出了寒云秋水的画面。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名《画》。远近一对,去来一对,有无一对,还在、不惊又一对。远看,山有色正常;近听,水无声反常。春去,花还在反常;人来,鸟不惊又反常。此诗描写的是画,整篇正常。运用了一个极为反常的现象,展现一个正常的画作。作者通过远近、看听,一副山水花鸟画跃然纸上,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用矛盾着的词(反义词)来调和矛盾(对抗)着的事物,使之协调,甚至变完美。如:员外家办婚庆,老奴死了,良时吉时不能错过,丧事又不能耽搁,贤达献策:喜事丧事一起办,那对联该怎么写呢?文人墨客

奈何不了。一长工正在挑水,见此情景就说:“上联:办事喜 遇丧事 喜唉 悲唉 悲喜交聚。下联:退灵堂 进洞房 进唉 退唉 进退两难。(献丑了。)

百度说:矛盾修辞法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起到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由于这种修辞格往往能造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特别在文学作品中是相当高。

矛盾修辞法在诗歌词赋中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的案例举不胜举。

2019.1.23于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