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流溢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孔子评价《诗经》说:“思无邪”,这应该如何理解?

孔子评价诗经》说:“思无邪”,这应该如何理解

谢邀!

无它,唯“诚”耳!

可以用汉乐府中的《青青河畔草》来打比方,诗中的尾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按***观点来说,这个妻子行为不贞,至少也是在思想上不够贞烈,因为难守空房意味着存在生理需求,而这种生理需求在儒家思想为主的社会中并不受主流赏识。

然而,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个道学先生对这一句发难,甚至道貌岸然的批评,相比之下,古代那么多淫词艳调就没有那么***了。那么,这一句和淫词艳调的区别在哪里?就一个字

诚!

真实,真诚,不矫饰,不掩盖,不隐藏,即真我,本我!

这也是“思无邪”!

所以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夫思无邪者,诚也,人能以诚诵诗,则善恶皆有益。学诗之要,岂有外於诚乎?”遍观诗经里的经典,大多都是写实,不论是白露为霜,还是关关睢鸠,甚至杨柳青青都是铁证如山的写实,而不是铺垫也不是渲染。那怕那些所谓的“颂”里的各种讽刺,也是发自初心,毫不作伪。

相比之下,王安石对“思无邪”的解读就有些牵强,他说“诗者,寺言也(把诗拆开为两个部分,繁体字的诗字左边是“言”),寺为九卿所居,非礼法之言不入,故云思无邪”,像孔子一样把诗和礼法绑捆在一起有些太多,在水一方喜欢上一个女孩子都要玩什么礼教难免大煞风景。

但可以取中间的部分,比如有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涉及到理想和抱负,延伸为生活的希望,将其表达出来就是诗(这里可以延伸成为普通的诗歌)。也因为这个论断,所以孔子编写《诗经》时删了不少诗作,这些诗歌除了重复的部分,还有一些“有邪”的,不合礼法的,引人堕落的,不够真诚的。剩下三百零五首编撰而成。

论语》中,孔子在评价《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所以孔子称它为“《诗》三百”。 《诗经》中的作品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即民间诗歌;“雅”是“正”的意思,即周朝都城附近的诗歌;“颂”诗是供王候祭祀宗庙时使用的诗歌。

《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有的作品是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呐喊,如我们熟悉的《伐檀》、《硕鼠》;有的作品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君子于役》;有的作品反映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还有些作品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如《魏风·十亩之间》、《秦风·无衣》。这些民间作品,是人民群众朴实生活和愿望的反映,是他们在各种遭遇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思想和感情自然流露,是从他们心底发出的真实声音,所以孔子说“思无邪”。从《诗经》开始,“写实”就成了我国文学优良的传统,晚清诗人黄遵宪甚至把“我口手写我心”做为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开始,“***”之风吹进了校园,“说***话”成为学生作文的家常便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偶然间读了亲戚家一个五年级孩子的作文,题为《成长的快乐》。作文里写他如何帮妈妈做家务,每天在校内校外如何开心快乐……,但柯杨知道,孩子平日不仅啥家务不做,还经常抱怨作业太多、压力大——他笔下的“快乐”究竟从何而来?

无论是做诗,还是作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作文说***话,一方面反映出孩子的思想已被***之风所污染,不敢***话;另一方面也说明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亟待改革,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谁写的作文主题最高尚、词藻最华丽、故事最感人,谁就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考试时候就能拿高分。然而在年幼的学生生活中,到底什么主题最高尚?有多少感人的事情?由此来看,学生作文说***话,其实是老师和家长惹得祸。

***话作文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这是毫无疑问的。不仅如此,还会使学生养成弄虚作***的不良性格,与诚信做人的美好品质是背道而驰的。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讲真话、***情,哪怕这样的真话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只要“思无邪”,也应当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谢谢邀请。没看过"诗经"仅从"思无邪"字面笼统理解。大概就是思想纯洁,磊磊落落的境界吧。

孔子思想本就像一弘晶碧活泉的"思无邪"也似水天一色的汪洋江水,万古川流不息!

孔子的愿景是世界大同,倡导和而不同主张世界弘扬仁爱,人类需要仁爱,只有仁义大爱,才能远离战争,让和谐遍满,世界和平,这本身就是大境的"思无邪"

愚以为,人的思想是复杂微妙的,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思维里的虚伪,嫉妒,愤怒,疑惑,焦虑,彷徨,恐惧,这些负能量的"思有邪"需统统摒弃,让新的思维,***,勇气,健康,诚挚,淡定,智慧,这些思无邪被焕发,认知并践行,正如梁启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曰之我"乃是以今曰之思无邪,宣判昨曰之"思有邪"以达到一亇完美的自我

多少暴力,谋害,凶杀,贪腐,若能始于"思无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考虑害人必害己而控制成因,自然就能把握以后结果,或可避免多少不幸和悲哀!

金刚经"善护念"就是告诫世人,要时刻保护正念,不让邪念侵蚀,邪念若占据脑中会导致思想混乱及不和谐,要向自我战斗,时刻警惕保持"思无邪"把邪念消灭于无形。

关于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为什么是“思无邪”?我认为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接下来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

《诗经》里的这些诗作,大致产生于周朝建立之后,孔子出生之前的那个时期,也就是距今大约有2500年到3060年的样子。

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在是壮年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虽然已经过了撒尿和泥的年龄,但撑死也就是个少年

人在少年时代,是个什么特点呢?

单纯,天真,率性,直接,喜欢就想要得到,高兴就哈哈大笑,还有最主要的就是,有着旺盛的荷尔蒙。这一点其实从《诗经》很多首诗里面都可以看出来。

比如开篇之作《关雎》,讲的就是一个少年,对一个女孩坚持不懈追求的片段。再比如收录在《国风·召南》里的“摽有梅”,其实就是一个少女感叹自己大好年华,却像梅子从树上掉落一样无人***摘的心情。还有收录在《国风·鄘风》里的“桑中”,描写的就是一名男子在劳作的时候,想起自己曾经跟三个女性在桑林里约会,然后钻山洞的事。

那时候的人们,就是这么直接、奔放。

《郑风·野有蔓草》里的男子,清晨在野外邂逅了一位姑娘,直接就提出要跟人家姑娘“与子偕臧”:

走,咱们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聊一聊。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章,原文是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此句在《论语今读》中的注文是:“《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虚***。”注释中又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_a***_]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说,自汉武帝***

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响。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论、乐论,以及文质论等,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文学理论、文学的价值影响更加重大。

孔子编订了《诗经》,并且对《诗经》里的诗歌作了一系列评论。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除了《为政》篇, 其次是《阳货》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中“思”字共出现了25次,除《为政》“思无邪”之“思”尚需探讨,《雍也》“原思为之宰”中“思”为人名外,全书23个“思”字均为实词,都解作现代汉语的“思考”、“认识”、“思维判断”之意。如《为政》“学而不思则罔”、《里仁》“见贤思齐”、《公冶长》“三思而后行”等。从语用习惯来看,“思无邪”之“思”不会是孔子的创造性用语,结合孔子前句提到的“诗三百”,显然,孔子是指《诗经》,“思”一次当理解为“思考”、“认识”、“思维判断”之意无疑。

诗教作为一种可以引起人内心深处变革的教化方式,是先秦时期主要的礼乐教化工具之一。《诗经》所体现的诗学的方式强调人类情感中的道德因素,致力于培养完善人格,成就君子之道。诗教主仁,“仁”的原则所包含的“好恶”是“人情”的核心部分。诗教作为一种能够引起人内心变革的教育方式,是以情为作用出发点的。《诗经》强调人类共同情感的重要价值,题材宏广丰富,主题反映各个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情感表达,整部《诗经》一言以概括,可归结为“思无邪”。《诗经》“思无邪”的诗志加之诗的语言的特殊功效,内在的情感要化为外在的德性,以情为作用起点的诗教便发生了可能。《诗经》所展现的道德教化体现在孝忠仁义的***行为之中,忠信仁义的君子品格的形成需要《诗经》的涵养,“诗三百”中君子之德的呈现亦是《诗经》道德教化价值的体现。

孔子认为《诗经》以诗的语言呈现道德教化,以诗的语言呈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诗教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是引起人内心深处变革的教育方式,具有培养个体人格及促使增长知识、博闻广识的个人发展功用。

并且在今天,诗教虽然已经超越出《诗经》教化而呈现为诗词歌赋育人的广泛形式,但这种感染力未曾弱化,诗教也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诗教是促使个人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诗以成人;诗教的方式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开拓了一种新境界;发扬诗教的方式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