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襄阳往事,襄城往事

  1. 襄阳古隆中内的诸葛井与南阳卧龙岗内的诸葛井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2. 你知道司马迁为什么在遭受宫刑之后还要苟且偷生的活着?

襄阳隆中内的诸葛井与南阳卧龙岗内的诸葛井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这有什么好争论的?事实上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这是诸葛亮自己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只不过是拿《隆中对》碰瓷而已,襄阳隆中是后来改的名字,《三国演义》根本没有“隆中”这两个字出现,这说明在哪个时期根本没有“隆中”这个地名。而“襄阳古隆中的诸葛亮”本身就是无稽之谈!

隆中六角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可见诸葛井最先指的就是在襄阳西二十里,习凿齿号曰隆中的诸葛亮家。(图二、三)

卧龙岗诸葛井则最早出于元代程巨夫的《南阳书院碑记》“南阳城西五里,有冈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

文学作品襄阳往事,襄城往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比隆中诸葛亮宅的诸葛井晚了近千年,而且仅为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因此极为可能是附会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中曾出现在史书中的“诸葛井”。

此后两者都不断出现在明清史料中,特别是《大清一统志》将两者同时收入。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清一统志》中同时提到了隆中抱膝石、诸葛井和躬耕田,而卧龙冈则只提到有诸葛井。(图一)

在元代之前,没有一本史书记载卧龙岗,关于南阳卧龙岗为何突然在元代现身,南阳引以为傲的《元一统志》露出了马脚,是篡改《荆州记》得来的,把在襄阳的“邓城西七里”改成了“南阳县西七里”(图四、五、六、七),卧龙岗的来历都不正,如何谈诸葛亮躬耕地。

文学作品襄阳往事,襄城往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襄阳古隆中诸葛井,是八十年代古隆中工程承包商雇佣河南打井队凿开的。明代中徐学谟游古隆中游记时,看到是一个八角井,他断定不是诸葛亮这一种外乡侨客,筑土为墙,割草为庐的短暂游客所使用得起。

八角井寓意八卦的八个方位,四面八方之意,所使用者一般于皇族有关。平民百姓一般使用六角井,六六大顺大顺之意,不求天下,只在乎健康平安。

卧龙岗诸葛井是六角井,井上青石有百道绳痕,说明它使用时间历史悠久,而不是襄阳古隆中六角井的那一种"摆设"。

文学作品襄阳往事,襄城往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看你咋想了。旅游嘛,很多是噱头。襄阳那井,我看过,南阳那个没去过。从观感看,没啥特殊的。关键是内在。

一个两千年的古井,就算有多次维修,也应该有考古价值,一定会有些研究,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也不为过。但是两家的井似乎都没有这样的地位。

襄阳的专家还算诚实,陈家驹老先生本书,提到了这个井,说这是无源之井,大家明白啥意思就好。南阳有没有这样诚实的专家,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明白这不是两千年的古井就够了。

你知道司马迁为什么在遭受宫刑之后还要苟且偷生的活着

首先,司马迁受宫刑后并不是苟且偷生活着,而是忍辱负重活着。司马迁不是为了生存而活着,而是为了事业而活着。

司马迁受宫刑的原因主要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辩护:李陵出征匈奴,劳师千里,以少制多,但最终被匈奴包围,无援军,弹尽粮绝,降。汉武帝认为李陵为了荣誉应该战死,而不是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也不对,他们是一伙的,下狱。司马迁在满朝文武共讨李陵投降时,一人在朝堂为李陵说好话,得罪了汉武帝。可见司马迁是多么义气,也是个铁骨男人,特立独行,不是个怕死的人。

司马迁被定为死罪,但可以免死,两条路:一是花钱二是宫刑。司马迁家也是贫困之家,是拿不出钱的。第二条路那可是奇耻大辱之刑,受刑不如死。司马迁想过***,但想到前世圣贤孔丘遇厄著《春秋》、左丘明失明写《左传》、孙膑伤残留《孙膑兵法》。他想到正在写的《史记》还未完呢。于是横下心来,忍受了宫刑,留下时间写《史记》,这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活下来的理由。

司马迁为什么宫刑后还活着?他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他并不怕死,古代的史官是有骨头的,他活着就是为了那一部流传千古的纪传体史书《史记》,那是一座丰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说的。这是他对死的态度,他的死重于泰山!

司马迁是个史学家,他毕生的追求是《史记》的完成,为了这部著作,他可以放弃生命,更何况仅仅是活下去。

《史记》有多重要呢?中国的正史一般被称为“二十四史”,是学习历史的人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必须要学习的典籍。

《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修史的态度非常严谨,他参考了自己能够找到的众多史料,认真加以鉴别,摒弃了众多语焉不详和不能考证的历史,比如“三皇”的历史,他从能够证实的“五帝”开始记载。另外,同编年体不同,《史记》以传记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历史人物。《史记》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司马迁知道历史记录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而言,权力也好,财富也罢,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历时14年完成的这部史书,才是给后代中国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耗费了26年,这本书不但对中医中药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研究古代动植物的重要参考。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耗费了毕生的经历,引用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多达480种,《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系统的地理学著作。

这些人,为了一本书耗费一生的经历,他们的伟大不是可以用语言形容的,汉武帝又如何,不过是太史公笔下一个历史人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