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是1***1年左右,我上小学,老师发了崭新的语文,算数两门课本。
那时还小,七八岁的孩子,深居在大山深处,***项目几乎是没有,一年顶多是看几次公社放映队轮流到各大队放几场电影,恨不得下午四五点就去占地方等着看电影,大多时间,是追着电影队看四五个生产队(村庄)才罢休。
就连小说是啥也不知道,仅有的基本小画册,孩子们也不舍得借给看,最后成了“嘛样头”了才捞着看残破不全的小画书。
每当闻到学校发的新书的印油味道,看着白纸黑字的课本页面时,心情很愉悦。
拿到新书,爱不释手,让母亲淘换报纸给包起书皮。照例是先翻书中的图画看。记得有篇课文是地主份子王勇学,到生产队的地里,偷辣椒,被小学生刘文学发展,为保护集体的财产,刘文学勇敢和地主份子搏斗,最后被地主治死了,光荣牺牲了!
那时候,自己不懂文学,但是,那一篇带有阶级色彩的记叙文,确实很打动我闭塞的心灵的。
你像书中:“忽然,有一个人影在生产队的辣椒地里晃动。”、“地主份子恶***地说–你不放过我,我整死你!”,“你整死我,我也不放过你这个坏蛋!”鲜活的话语。感觉刘文学确实很伟大,幼小的心灵,树立起光明磊落,宁死不屈,坚定信念。
在日后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能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红色的传统,成为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管理者,创造者,继往开来,为国家的重要脊梁。
总之,儿时的记忆,往往是最真实的时代反应,最能体现一代人的社会价值,走什么路,是有方向性的,因此,要自信,要细心培养下一代,成为有理想的有用人才,是社会大课题。
本博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册语文课本上曾有一幅插图,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那篇课文的题目是:《我们的教室》。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七年,至今仍然是历历在目,难有忘怀。这幅插图就是画家所用述语,叫作白描。画面截取的是学校教室的最前方,一块黑板,黑板上方的正中央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课文并不长,也就是三四行字。介绍了教室宽敞明亮,书桌凳子和黑板上方的***像。当时农村出身的学生,相对识字课,将其称之为“课文”。
上世纪的1963年,共和国刚刚经历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整个国家的经济正处于恢复性增长。各种物资的供应还是相对匮乏,学生们所使用的作业练习本,多是由回收的废纸再造,经过切割印刷而成的。一年级的小朋友,用铅笔写字的力度稍大,就会被没有过滤好的纸桨所生产的纸上面的布丝和麦秸秆给拌断了铅笔芯,这种现象就是本博上学时亲自经历。
现在学生们所使用的课本,纸张一流,彩色印刷,彩色插图,今昔对比,令本博感触多多,难以言表。
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工具、硬件设施,也在改变学生、教师们的学与教的方式和方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春季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通过网络教学,让大、中、小学生足不出户,也能继续读书上学。
至于课本上的插图,也赶不上网络教学带给学生们全新的感觉。无论是不动的画面,还是绘声绘色的视光冲击,都会给在校学生带来较深刻的印象。(2020/09/0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4043.html
上一篇
卑微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下一篇
文学理论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