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间隔文学理论

  1.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是什么意思?
  2.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时所提出的“隔”指的是什么?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是什么意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隔”与“不隔”的概念。

所谓的“不隔”就是作者艺术作品能使读者对作者想传达的情感事物等得到个清晰的、正确的、不含糊的印象。诗人用描述语建构意象、景物,语语都在眼前,情韵自然浮现,一切仿佛天成。

《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的“隔”说:“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物看花之恨。”王国维不喜欢带有朦胧感的意境,在肯定姜夔词的同时提出了批评:“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这是一种朦胧的“隔”,王国维所持的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有着不同争论。有人说:王氏读白石如“雾里看花”看不清,是他眼力不够,视野不宽,故无法领略那种朦胧美。也有人持赞同意见。

间隔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词人用修饰语,所表达的意思令人费一层思量,文学功底浅的人无法领略其含义,还要进行查证才能弄明白。

钱钟书有一篇文章《论不隔》,其中说到:“好的文艺作品,按照‘不隔’说,我们读着需像我们身所经目所击一样,我们在此地只注重身经目击,至于身所经目所击的性质如何,跟‘不隔’无关,此点万不可忽视;否则必引起误解,譬如,有人说‘不隔’说只能解释显的、一望而知的文艺,不能解释隐晦的、钩深致远的文艺,这便误会了‘不隔’。‘不隔’不是一桩事物,不是一个境界,而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境界得以亮无遮隐地暴露在读者眼前,作者艺术的高下,全看他有无本领来拨云雾而见青天,造就这个状态。”这里论述的主要表现技巧上的“不隔”效果。

关于“隔”与“不隔”的问题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作品是有时间、空间条件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被认为不隔的作品,在另一环境下能否被人们领会也很难说清。王国维的观点又何尝不会受到他自身的时代个人思想影响。都是一家之言,但有争论对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明确个人观点也是有好处的。

间隔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隔,就是没有清晰的画面感!

不隔,就是可以形成不会跑偏的画面!

隔与不隔,可以理解为事物具体的程度,即景物描写是否清澈明确。

间隔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换一种说法就是读者是否可以明显而清楚地看到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

正如静安先生所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我们来看静安先生所举的例子就可以了解。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个“二十四桥”在哪里?这个“波”在哪一座桥下?而“无声”是指的月光清冷,还是月夜孤寂?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清苦”应当做何解?是形容山远,还是形容山上的草木稀疏?“商略”即估计之意,有什么估计?为什么要估计?因为山峰依稀来了乌云就要在傍晚下雨么?还是别有所指?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前半句不隔,但这个“西风消息”应当做如何解释?“西风”可以解释为秋风,那“消息”呢?是萧索?冷清?岁月?凋零?还是花残败落,或者杜甫的“霜倒一池莲”?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这个谢家指的是谢安的家,还是谢灵运的家?或者是谢道韫的家?还有江淹《别赋》中的南浦倒底在哪里呢?

隔,“障也。”(《说文》)文有阻隔,读不明了,“隔”了。

有时用典,人们也都明白。例如“正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贈裴秀才》)读过《五柳先生传》,亲切,自然不隔。没读的,识柳知柳,也不隔。“接舆”,楚狂人陆通字,“躬耕以食”。孔子适楚,通对其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以衰?”读过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隔,没读,隔。读《高士传》,知道陆通,亦成。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时所提出的“隔”指的是什么?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感谢邀请!

在下认为,静安先生所说的“隔”,不是指读者与诗的“隔”,而是诗与所描写的事物的“隔”。

同样一首词,你有古文修养,可以看得懂。我就是一个识几个字的菜贩子,我当然看不懂,你认为这首词不隔,我偏偏认为隔。

那么,这首词到底是隔,还是不隔呢?

莫非真的要因人而异?

白石,美成的词,现代人估计看不出多少美来。但在当时,却是大家气象。稼轩的部分词作典故盎然,可是不懂典故的人就像是进了迷宫一般。杜诗之美鬼神莫测,千百年来压得诗人抬不起来,可是让一个小学生如何理解《石壕吏》的返璞归真和家国情怀?

这个隔又如何计算?

如果说情,景,辞三个标准,可是这个三标准是和读者的修养和学识挂钩的,总不能真的把一千个哈姆雷特给叫来比一比,不是么?

所以,这个隔,我不认为是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而是作品与事物之间的距离!

距离越近,越不隔。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