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吴敬梓文学理论

  1. 如何评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如何评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所把《儒林外史》当做讽刺类小说,我觉得不太恰当。吴敬梓的写法非常写实,我更愿意把它当做纪实***来看。

其中的对于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深刻揭露,让现今的我们能够看到封建社会下,各种真实且丑陋的面目。

***的主体基本上是围绕着科举制度内中间阶层的,描写了好几位从一穷二白的书生一夜之间陡然发迹,其中重要的关卡就是考举。只要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那么其身份地位就有了天壤之别。而这种差别已经达到了能把人吓死的境界。其中范进中举后的其母病逝,荀玫中进士后丧母。都从侧面叙述了所谓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奇怪现象。

吴敬梓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读书人只要进入了举人进士阶层,同乡之间的任何关系都会成为了权力纽带。相互帮衬,相互扶持,已然成为常态。形成了完美的阶级利益共同体。那怕像王太守投敌反叛,都会有人资助逃跑。像没什么关系的马二,都会拿出九十二两纹银予以救助。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共同体。

这种阶级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一旦成型,将祸害千年。为商者要捆绑官员,当官的也寻找经济支撑。最后形成了,官商一体的官僚资本阶层。这个阶层,对上截流国家利益,对下盘剥百姓血汗。就好像国家的肿瘤一样,最后积重难返,国家崩溃。而他们则会重新投靠新贵,努力成为新***的附属。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吴敬梓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儒林外史》全书充满了讽刺的味道。例如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的发疯了,接连说道,“噫!好了!我中了!”,直到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将过去”,他才清醒。还有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周进,他在屡次应试不中的情况下,去参观贡院,竟然用头撞击号板嚎啕大哭。他的哭一如范进发疯的笑,都十分传神的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学子文人们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

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蹉跎一生的老童生,只知道死读书,别无是处。六十多岁还只是一个童生,从未进过学,进贡院便嚎哭不止甚至昏死过去,众人见他可怜便出钱给他捐了一个监生资格才得以中举,以后又中了进士。他穷尽半生只为了能够高中,为了扬名立万,为了功成名就,我们可以从周进高中前后的生活条件和人际交往情况的对比中看出他的功成名就的生活是怎样的。

当然,《儒林外史》中还提到了诸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等拥有真才实学,却不慕功名富贵,淡泊名利,视金钱地位如粪土的潇洒名士。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不过把他们都看作是不上进之人,也根本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吴敬梓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儒林外史》在题材、体制、讽刺艺术和社会思想女性观念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创举。全书以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真儒名贤理想文士和四大奇人为主的人物群落描写百年间世情。

中国古代***从志人志怪起源内容多是***型的,直到《金瓶梅》作为世情***的开端,才开始以生活中平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直接描写当世、身边,并且是以吴敬梓自身经历和身边人物为原型创作,《儒林外史》为首创。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儒林外史》的群像人物、展览手法,变传统古代***中的线性扁平叙事为立体叙事,还改变了说书人模式,***用了第三人称隐身的客观观察叙述视角,使读者直接与人物和剧情见面都是独创,也是使***越来越文人化、案头化。

(范进中举漫画

无一贬词而通过对比情伪毕露的《儒林外史》首开悲喜交融的讽刺美学风格不同于传统***“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困者终于亨”的大团圆结局,儒林外史敢于使“真儒名贤”理想破灭,通过揭露真实而达到讽刺的效果,“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史略》)。

此外,《儒林外史》对于女性提出了全新的观念,沈琼枝被富商骗娶,随后卷财逃出流落金陵卖字为生,受世人诟病,杜少卿却称其视盐商钱财为土芥,

可敬极了。主张男女平等,妻子不育,别人劝他娶妾,他却称“今虽老而丑,我固见其却姣而好”,不禁让人想起杜拉斯***里“比起你年轻时的美丽,我更爱你现在饱受摧残的容颜”,大胆前卫的女性观念也属独创罕有。

(沈琼枝)

首次知道《儒林外史》,自然是来自于课本中的《范进中举》。老秀才范进年届五十,胡须头发已花白,屡考不中。他自己不事生产,家庭贫困至极,依附着***的丈人而生活。作为一个资深“啃老”,街坊邻居自然不会有好脸色给他。就在放榜前,家中已无滴米,范进只得卖掉老母鸡,“买几升米煮粥吃”,生活贫困至极,已濒临绝望。

范进读了大半辈子的圣贤书,没有其他的营生手段。中举是他摆脱困境的唯一渠道。只要他中了举人,那么命运与生活瞬间逆转。因此,日常生活有多绝望,范进对中举的执念就会有多深。他肯定在无数的夜晚梦见过自己中举的盛况,梦见过自己扬眉吐气的模样。

因此,当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当梦想照见现实后,他会一度得了“失心疯”。原因无他,就是在巨大的绝望之中,突然实现了自己的念想,一时不敢相信。范进的希望有多大,绝望有多深。而他中举后,岳父、举人等街坊邻居来贺喜的热闹场面,更是世态炎凉的绝佳写照。不管是什么时代,锦上添花者要远远多于雪中送炭者。因此,我读范进中举的故事,所读到并非是吴敬梓对范进的讽刺与揶揄,而是深深的同情。范进中举背后的巨大“喜剧”场面,背后是吴敬梓悲悯的内心。

在《儒林外史》之中,马二先生和张铁臂是除范进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角色。马二先生长得人高马大,虽自己的才学不够,屡试不中,但内心却极为古道热肠。他对考试举业的信仰,出口皆是“举人、进士、光宗耀祖”的话儿,似乎让人觉得迂腐,在许多读者心中,他亦是“腐儒”的代表人物。

不过,在我看来,这却是马二先生的可爱之处。他不像范进那样局促,战战兢兢地过了大半辈子,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中举上。事实上,他的生活要从容得多,也比范进要更懂得照顾自己。在《儒林外史》之中,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是最有生活气息的。馋嘴的马二先生走了一路看了一路,各路美食就在眼前,可到底是囊中羞涩,只能买些炊饼来解馋,这样的行径着实是令人莞尔。

马二先生日常的工作,就是编撰批评八股文章集子和选书。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职业编辑。他并非大富大贵之人,但遇到同道中人,能帮上忙的都会解囊相助。因此,常常囊中羞涩。

他资助匡超人,并不是说认识对方多久,而是听到匡超人在念八股文章。他拿出全部家当替蘧公孙消灾解难,原因就更为简单,两人是深交好友。“我同他是深交,眼睁睁看他有事,不替他掩下来,这就不成朋友了”,我每每读之,都为之动容。有友如马二先生,夫复何求?然而,生活总是残酷的,马二先生无私的付出并没有得到朋友相应的回报。匡超人不就是对他一阵嘲讽与讥笑吗?

再说张铁臂。他并不是儒林中人,而是江湖中人。准确地来说,他是一位投娄家两位公子所好的骗子。他步步为营,给自己营造了快意恩仇的侠客形象。在一天晚上,他从娄府屋顶上扔下一颗装着猪头的包裹,把两位娄家公子吓得不轻,成功地讹到了五百两银子。张铁臂的故事并非是吴敬梓原创,原型出自于五代文人冯翊子笔记***《桂苑丛谈》中的《囊中猪头》。在《囊中猪头》里,诗人张祜成为那位被江湖奇人欺骗的倒霉鬼。因而,张铁臂以猪头行骗的故事,讽刺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