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是唐朝人,他写了唐***小说《莺莺传》。几百年后到了元朝,一个姓董的和一个姓王的将元稹的《莺莺传》改编成元曲《西厢记》。姓董改编的不如姓王改编的好。姓王名实甫的编写的戏剧结构和词曲都很美。
唐朝元稹写的《莺莺传》好像是他的纪实报告文学。
《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写的,而非元稹所著。
当然,王实甫所写的这出戏剧《西厢记》,就是根据唐朝诗人元稹的******《莺莺传》改编而成的。
元稹写的《莺莺传》相当于是自传体***,在这***里元稹把他同美女莺莺的恋爱经过写出来,公布出去。
元稹虽是当时世人公认的才子,在最高雅和最通俗的两大文学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实际上元稹就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劈腿的渣男。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外,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这该是多专一的情感呀!世人都觉得这是一首***情坚贞不变的诗。
这首《无题》是元稹在发妻韦丛去世之后写的。他在诗中感叹说,自己因为修道兼爱妻去世,对男女之情已经心灰意懒。
当年巩俐、林青霞合演的改编自金庸***《天龙八部》的同名电影,就用这首诗来表现逍遥子对沧海的不变真情。
因为这首诗,人们也往往认为元稹是个重情重义的痴心汉,觉得他对元配妻子韦丛很专一。
卷首致提问者:《西厢记》非元稹所写,提问切勿跨越。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与白居易同科及第,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在散文和***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其***《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所作《会真记》***是后世所有西厢故事的母本。《会真记》***乃元稹初恋故事的自供状,张生即元稹本人的论断,前人多有考据,比如元稹的年龄、行踪,都和《会真记》的张生若合符节;崔莺莺的母亲郑氏是张生的“异派之从母”,而元稹的母亲也姓郑,与崔母出于同宗……如此等等,以至于鲁迅先生在《中国***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会真记》一开始,元稹就向我们解释了何以22岁仍然保持着***之身的原因:“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登徒子并非好色之徒,因此那种行为才是凶行。我是真的好色,却遇不到我喜欢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尤物,我未尝没有留心,因此凭这知道我并非忘情的人。元稹自承好色,但他的好***别于登徒子的好色。
因为张生即元稹自况,元稹在《会真记》***中对自己始乱终弃的恶行多方予以掩饰,叙事中因此留下大量的漏洞,引起了后世许多人的兴趣,千方百计地要补足其中的漏洞,所以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元稹本人的《会真记》***之外,以张生和崔莺莺故事为主题的续作者居然达到了27种之多!不过时间隔得愈久,续作与故事的原貌也就差得愈远,以至最后催生了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大团圆”结局。在流氓文人的意淫之中,崔莺莺真实的悲惨命运被付之一笑,化作了王实甫得享大名的锦绣文章。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附《读<莺莺传>》中更明确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
元稹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属于***文。一般被认为是《西厢记》故事的源头。
故事梗概大约是:
“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故亦可观。”
3.最后文过饰非。(文章掩饰自己的过错)
“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除了鲁迅先生,还有一些人也认为《莺莺传》的原型就是元稹和他的表妹崔莺莺。
宋代的王性之认为张生就是元稹,崔莺莺是元稹的表妹。依据包括:
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认为,崔莺莺原型并非大家族之女。
总之,元稹很可能就是张生本人,做了始乱终弃的事儿,但是实际情况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西厢记》应该是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写的,根据元稹的《茑莺传》改遍而来,元慎是大诗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出自他手,可惜是个多情***,到处留情,最后也辜负了崔茑茑,是***真事,这元稹和才女薛涛还做过露水夫妻,也辜负了薛涛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4245.html
上一篇
羊祜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