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 心得

  1. 如何培养阅读文学小说的兴趣?
  2. 我想知道学汉语言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3. 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如何培养阅读文学小说兴趣

培养阅读文学***的兴趣,首先是得喜欢看书。看一会书,就直接去见“周公”那是肯定不行的。其次呢,别一上来就整厚厚的那一本书看,这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找一个感兴趣的,稍微字数少一些的看,慢慢加量。每当看完一本书之后,会油然而生的产生一种满足感跟自豪感。这样才能有动力继续下去,否则俩月也看不完一本书,自己也就看的没意思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1,最好的方法是讲故事有的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和人生哲理,还有就是看他对哪方面的书籍感兴趣。

2,在什么年龄阶段这个很重要,比如,小孩子嘛,年龄3到10之间,十万个为什么,阿里巴巴四十大盗,童话语言,之类的,年纪大一些10到20,可以看一些名人传记,为什么呢,这个年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远大志向,英雄主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再大一些就要看他自己的爱好专业,之类。读书可以学到好多知识,增长阅历也是不错的选择

文学理论 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还有就是以奖励的方式,告诉他读玩书,学到了什么,给他一定的奖励,比如看动画片。

4好好读书可以出去动物园,吃大餐。


阅读文学作品应该是人们最基本的爱好。而我们国家从古代到今天产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四大名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智慧的结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读一读,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的营养。所以毛主席说过:没读过四大名著就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可见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引响。

文学理论 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我认为应该从儿童起就要注意培养,使他对文学产生好感和兴趣。如此坚持不懈,他一定会型成喜爱文学的好习惯,一定会因为爱读书而终生受益。本人就有体会:本人小孩时就和小伙伴们喜欢看小人书,甚至有点入迷的感觉。谁要是有一本小人书,就一定要借过来一览为快。一本小小的小人书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到后来只要是有文字的纸张都要拿来看看(那时书籍很少)。喜欢读书帮助了我的文化学习,有好多知识,好多字都是在课外书上学习的。借一句古顺口溜来结束本语: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念五更。

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补足人们经历的有限,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到更多的人生经历,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学***更具有故事性,通俗性,吸引人们阅读。如何培养阅读文学***的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力。

第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人们的兴趣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们对文学的兴趣可以说是一致的。古典的作品富有浓郁的历史文化风格人文气息,现代文学,无论是思考的方法,还是情感的态度,似乎迥异于古典文学。作者能够在很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无论是积极或者消极。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做出选择。

文学理论 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 了解自己的文学喜好。文学类别很多,如***、诗歌散文等等。我们可以致力于这方面的兴趣。如喜欢古典诗词的,可以适当的阅读一些古代戏剧和曲子。因为,这些曲子其实也是富有诗歌的特点审美情趣。

第三 阅读一些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可以深入浅出指导我们了解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叙述对话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特点。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对人称的转换和使用不一定完全了解。但是,作者能够灵活使用这些叙述手法,不会感到没有层次感,反而更能体现出这种艺术技巧的独特性。如果,我们了解这些写作技巧,对文学的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

第四 可以写些自己的文学感想。我们对文学的兴趣在于能够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文学作品不可能代替自己去思考和理解。我们可以写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后的体会,慢慢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谢谢!

我想知道学汉语言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说一下我自己看法,只是我自己的,我[_a***_]学的汉语言文学,对于汉语言也不算排斥,也谈不上喜欢,也许大部分人觉得中文系就是学写作的,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大学的中文系也需要学语言和文学,了解到整个语言的历史和文学的历史,以及关于古代和现代的文学理论。

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能够听到导师讲到作者的风雅和诗人的情怀,会真的让你感觉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的确是一件幸事。当然也会有枯燥的语音,语法理论课程的折磨。

学到的需要自己去了解,去思考,去练自己写作能力,把这热爱转化成写作的动力,要不然,你会感觉学完之后感觉什么没得到。

我的感觉有三点,一,用了显微镜,把看不清的事看清了。二,用了望远镜,把人生的路,把社会看的更远更阔了。三,觉得自己长高了,把高山看低了,觉得自己就是老人,好多弄不清楚的事因又弄清楚一些!读汉语言,我有这点感觉!还该加上一句,,见同学们,敢对话了!

谢邀。我就是学"汉语言文学″和″文学理论″专业。课程很多,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文学史、历史学等等。

🍁因此,学这门知识,必须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当然,其优特点是一一越学心境越宽广一一心身越来越轻松。这就是我学汉语言文学几十年来的感觉。

🍧因为汉语言的历史悠久,所以汉语言文学的历史也就久远。况且,文学(又称文艺学)与人类发展史是密切相关,所以汉语言文学就必须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研究、总结各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情况、特点和规律。

🔥汉语言文学包括理论,它的生活实践性特别强。因此,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动、文学批评、文学流派的兴衰演变的客观实际,需要我们去实践性地学习和掌握。否则,说话或编辑材料就没有把握性。

🌺🍀🎯👫💖🌇🌻🍀🌹


这个问题是两面性的,如果你喜欢文学,你会觉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文字的精华赋予我们诗情画意,但如果你是理工科的,便不觉得汉语言文学有多少用途和热爱,反而更加的抛之脑后。

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民族历史的洗礼,汉语言文学体系愈加精炼深邃,其独到细致的表达功能,超越全世界任何语种。汉语言文学集中了民族思维精华,不仅为中国人喜爱,更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喜爱,汉语言文学沒有外语模凌两可的表达,置身于汉语言文学的研学境界,你会感觉到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没有死记硬背的枯燥,那种精致独特的形像表达,只会让人流连忘返,孜孜不倦!

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却有着相通之处。

1.出现时间不一样。

世界上的第一步电影是《火车进站》,就是拍了一小段火车进站的画面,黑白色,没有声音。

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一时期,电气化***展,标志着人类走进了电力时代。电灯、电话机、留声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初的电影并不是艺术,跟留声机差不多,只是把场景录制保留下来的工具而已。

文学出现的时间比电影早的多,大概跟人类历史,或者说人类的语言历史同步。人类最初劳动时喊的口号,或者用来表达感情的歌谣,以及用来祭祀的咒语等都可视为口头文学作品。

从时间来说,文学作品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所以更加成熟。电影现在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2.艺术包含的范围不一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言志抒情,我们常见的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题材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文学作品对比一般的语言更有感染力,比如仓央嘉措的诗,李白的诗,***作品如《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戏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些文学作品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就包括了文学作品,比如电影的剧本,就是文学作品。除此之外,电影还涉及到摄影绘画、表演、服装、计算机技术等其他领域

3.给人的体验不一样。

“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这句话出自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创作于1922年,讲述了一个陌生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终身的痴情写成长信,向她爱了一生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的绝望爱恋。这本***先后两次被搬上银幕,1948年曾被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改编出品,2005年又被中国的徐静蕾再度导演。三部时间跨越了近百年的作品所呈现给我的感觉还是较为不同的,但我更多想对原著和徐静蕾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电影与原著相比,除了保留基本情节,其余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动。首先,两者的故事背景不同,由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维也纳变成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北平,故事情节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而原著中主人公居住的楼被改成了四合院,使背景更为本土化,可以看出徐静蕾有意识地将故事安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中。并且将《琵琶语》贯穿电影始末。琵琶在中国象征着苦情幽怨,巧妙地契合了主人公凄婉的情感,为电影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氛围。

其次,主人公身份由原著的小职员改成女大学生,这除了与故事背景更匹配之外,还与导演的文化背景有关。电影***别安排了一个主人公街头***的情节,为日后表现她大胆激进的行为举动做铺垫,同时,女大学生的身份与最后她沦落风尘变成交际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另外,女主人公后期在原著中的身份是***者被改为交际花,我想这也是与观众群体的制约有关。

再者,原著的题材较与众不同,为书信体,对于很多故事的细节并没有进行具体描述,主要侧重心理描写。而电影与***的载体不同,更多依靠画面和***呈现故事,相比***更为具体,但主人公心理只能由观众 依据演员的行为眼神自行体会。这两者的不同既是其长处也是其不足,并不能绝对地判定何者更胜一筹。

最后一点也是差别最大的一点是茨威格和徐静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不同的意识流露。***以男性视角写成,茨威格并不是男权主义的捍卫者,反而很同情女性,但与生俱来的男性主体地位让他不可避免地在文中流露男权意识。而陌生女人愿意用一生,无欲无求地来爱作家就已是用一个女人的牺牲来实现男权意识的表现。电影的导演徐静蕾是新时代的女性,纵使女主人公仍保持***中的痴情,但有时候思想却显得矛盾,不由自主地自怜自哀以及无意识地对男性进行批判谴责都是导演女权意识的体现。例如,***中写“仆人告诉他,在他外出期间曾有两人来访,还有他的几个电话”,而电影中改成了作家一进门就主动问管家“蔡小姐有消息吗?朱小姐呢?”这个细节突出了作家风流的形象,而在***中毫无体现。由此看来,电影有意无意地将作家的风流体现出来,也是导演女权意识的自然流露。当女主人公将身心献给作家时,***描写道:“我听见你的呼吸,贴着你的身子,感到自己挨你那么近,在黑暗中流出了幸福的泪水”,而电影里女主人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满心欢喜地将自己埋头到枕中。这两处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中的女主人公是感动且充满感激的,而电影中更多的是一种满足,这仍是茨威格和徐静蕾两种不同意识的流露。
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差别之大不仅在于创作者,而且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相关。每一部作品都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而茨威格和徐静蕾版本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亦是如此,对于二者的认识我想自己也还未体会透彻。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基于文学的思想进行改编,而如何将文学更好地呈现在银幕上仍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