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感受文学作品的什么

  1. 为什么感觉国外文学类书籍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情感里?

什么感觉国外文学类书籍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情感里?

欣赏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欣赏痛苦。好的文学作品,就像糖衣炮弹,外面甜,核心的东西会把你的内心炸得粉碎。当我们年少时,就像《悟空传》里面的说的一样,“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年少的我们有一种想改变世界的梦想,且斗志昂扬,遇到不公平的事,先过过嘴皮上的瘾。到后来我们走上社会,被社会无情的风浪打得血气翻涌,受了心理的伤,然后我们像祥林嫂一样,把自己的伤口展示给别人看。然而,在别人眼里,你的伤口只是“蝴蝶伤口”,和“喇叭伤口”的区别。在别人眼里,你的痛苦,只不过是人家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当然了,人家还是够意思的,安慰你一下,说什么“我以前受的苦比你多多了”。

再以后,我们发现,人之痛苦,就像《围城》一般。你说“围城”外面的人,羡慕“围城”里面的人,那么,究竟哪个是围城里面,哪个是围城外面呢?你不知道。很多时候,你既处于围城里面,也处于围城外面。人生就像迷宫一样,当你认为走出去了,实际上还在里面。当你还在里面,很可能你已经出去了有的痛苦就像皮肤上被划伤的伤口一般,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理解你也很容易。黑白分明吗?

王蒙曾说,小三是个侮辱女性的词汇,建议取消。王蒙说,小三并不都是可恨的,他见过那种心里特别善良的小三。我们看待小三,不能一棍子打死。可是,有些事情说说容易,因为说,比做,容易多了。被列在不道德的标签上的人,其痛苦,只能埋藏在心里。就连父母也会踩上几脚。看文学作品,我觉得需要太高的素养吧。当然有的人只是欣赏纯粹的文学艺术,所以讲起来也一套一套的,把中西文学理论都用上。

感受文学作品的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是文化表现的载体。

读国外的文学之前,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不然,很难设身处地的感受到。

你像西方人看我们的四大名著,也是很费解的。

感受文学作品的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样的,我们现在看西方的《红与黑》,《简爱》,《傲慢与偏见》,当然也能看得懂,却也会觉得很遥远,无法沉浸在那个陌生的英国文化里,这是很正常的。

建议你在看国外文学前,先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对历史有个大致了解后,再判断是否对这个时代的文学感兴趣,会好些。

个人理解,原因有三:一是表达方式不同,二是典故和谚语的理解障碍,三是价值取向不同。

感受文学作品的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说表达方式。外国文学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长句式,越是在进行复杂表达的时候,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对于学习中文长大的我们来说,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经常会很别扭。

此外,中文有典故、成语,放在特定语境中一句可抵千言;与之类似,西文也有他们的谚语和典故,每条谚语或典故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但是很多我们都不了解,突然碰到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

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各自的价值取向不同。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区别很大,民族、种族、爱情、宗教、***等观念都有一些彼此冲击的地方,这些也会对阅读带来影响

文化沉淀不一样,信仰不一样,不能更好的深有体会,和作者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精神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也差距太大。但人性的好多优点都是一样的,可以相互学习,交融。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阅读外国文学,我觉得主要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二是文化的壁垒。

先说语言的障碍。翻译的最高境界用三个字来概括:信、达、雅。信就是严格依照原文,忠实传达作者意思。达就是语言流畅,文字通晓明白具有可读性。雅就是选词得体,追求文章的简明优雅。同时做这三点并不容易,实际上同时具备“信达雅”的外文译本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语言的障碍让非母语读者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这也是读者无法完全沉浸到作者的情感里的原因之一。

再谈文化的壁垒。每一种文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向西方人解释“先天下忧而忧”与向东方人解释“领主的领主就不是我的领主”一样困难。读者在阅读非母语文本时常遭遇文化壁垒,如果文本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往往会发现难以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真实用意,进而导致不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