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 重点,文学理论重点

  1. 评判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是以什么为标准的,而有资格给这些定论性评价的又应是些什么人?

评判文学作品深度思想力是以什么标准的,而有资格给这些定论性评价的又应是些什么人?

文学以给人感动为目标,不需要思想力和深度。如果没有好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你有多强的思想力和深度都没有意义

文学只是文学,是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是人有了闲暇为了表达感情,***或感动大众,为让生活过得更有趣而产生发展的。文学也一样。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但只是精选的反映,不是照单全收。文学是创造一些像生活一样的故事和表达感情的文字。只需要能感动人,不需要思想和深度。所谓的主题思想,都是别人加进去的。比如《三国演义》,有什么主题思想,又比如《西游记》,有什么主题思想。所谓的主题思想都是后人加进去的,如果作者天上有知,不知道会不会跌破眼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一幅美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点常识,思想力在哪?深度在哪?当然作者在文学创作中,会对人物、***,或者表达的感情有自己的想法,会带着思想的烙印。但他的思想对作品的优劣没有关系有的人思想很坏,但是作品很优美。有的人思想很好,但作品很臭。历史上不少作品被世代赞颂的著名诗人,人品就为人不齿。比如崔颢、元稹、宋之问等。书法绘画这些艺术就更是如此。人们常说秦桧的书法就很了得。

文学理论 重点,文学理论重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价文学作品思想深度主要有两个视角和维度,一是对所描述和反映的生活现实社会历史意义,二是对人性的刻画和发掘深度。

鲁迅的巜狂人日记》和巜阿Q正传》为例,前者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礼教社会的“吃人”本质,后者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国民的劣根。

而巜红楼梦》则两者兼具,揭示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和人性的的异化。

文学理论 重点,文学理论重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能对文学作品思想品位作出直观评价的是广大读者,作出理性评论的是文学理论评论家们。

文学的价值,如果仅仅以它褒扬什么,和批评什么来给贴标签分类,那就简单的多了。

文学的自身存在意义,在于它在现实世界之上,建构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载体。作为现实世界的一个印记和回声。

文学理论 重点,文学理论重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作者对于现实世界,都是有自己的倾向性的,且不说作者的倾向性是准确的或主管的或偏颇的。

这种倾向性有的比较直白,有的比较间接。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时代的文学森林中,可能会留下一批大树,也有的仅仅有几棵花花草草。还有的就是满目疮痍,没有什么精彩的给后人留下,那也有可能是,承载那些作品的社会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回声了。后来的读者,找不到打开这些作品的密码钥匙——它们的基本话语体系。

有的文学,却像镌刻在石头或金属上的神的启示录,每个时代,阅读,总不过它去,这样的书籍我们把它称之为经典

一部作品的地位,由谁来定性评论?读者群体?官方话语评论者?

都不能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和与现实世界——作品的产生年代所对应的契合度。

在在人类生活精神史上所起到的路标性价值,讨论一个时代时,使你不能绕过它。

从本质而言,评判文学作品的深度和思想力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从整体上对于一个族群、社会、区域景观的整体把握和构建,一个是基于族群社会前提下的对特定的个人人性深度的剖析和展示。

主题,思想,境界,文体,深度,广度,普遍性意义,皆涵盖在其中。

评定文学作品价值的最终还是人民大众,评论家有一时引导作用,但是否畅销、阅读量多少、反馈正负情况、影响深浅和持久性并不是评论家可以决定的。

评定文学作品深度和思想力的标准,第一现实主义,第二浪漫主义。文学、史学哲学科学,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科学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社会效用甚至生产力,文史哲或许可以集成一个大类,并与道德、艺术关联,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一般都是自我肯定的,这里也存在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文学要敢于面对这些复杂的矛盾,即便站在错误立场,如果[_a***_]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其积极作用也可能比站在正确立场而回避社会现实大得多。这就需要作家具有不同寻常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重视细节。另一方面,文学应该拯救人心,让生活中的人看到意义,看到生活中蕴含的可能性,构建与现实相关而又迥异的可能世界,带着人们飞翔起来俯瞰自己生活的现实。这就要求作家能够捕捉人心共同的向往,具有大局观,超脱自己所属阶层狭隘的利益纠缠,因为你想要的读者并不仅仅是你所在的少数人群。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内容形式的统一,最革命政治内容与最完美形式的统一。”,******为我们指出了评论文学作品的两重标准。归结到思想深度上,“最革命的政治内容”就是标准。“革命”、“政治”,即革命性、政治性就是判定文学作品思想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