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善

  1.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的心学理论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价值取向和人类社会发展对善恶选择的最终走向。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的理解是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的初心与道相合,是无善无恶的。只有当我们面临利与害的选择,是偏向于自己而是偏向于他人的时候,人的意念动了,有了起心动念,善恶便产生了,利于自己者为恶,利于他人者为善。

接下来我们会想到善恶发端于什么呢?阳明先生接着解释道“知善知恶是良知”,善恶的分别在人的良知,善恶的源头也在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即良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是善恶的根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断,善恶生万物,所以,心是一切的根源。如何理解“为善去恶是格物”呢?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事物的认知的过程是格物的过程,是为善去恶的过程,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善”的境界,这也是“天道”的境界,因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即为善。

文学理论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生的过程是为善去恶的过程,人自“道”生,又回“道”去,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轮回吧。

谢谢邀请!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有着辉煌的功绩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派一流人物,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文学理论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阳明“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是王阳明的学术宗旨,是他一生的思想精华总结,高度思想的概括。

“四句教”也是每个学者求良知的过程,良知者行动的方式方法,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鉴于当今社会,就是提倡分清善恶,扬善惩恶。做有道德,懂***道德之人。

“四句教”是王阳明在其教学中提出来的,“四句教”中的心,意,知,物就是围绕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展示出来的,进一步升华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内函,对现在的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文学理论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人从出生到成人为一个物体,心也是在物体本身,是没有善意和恶意。善恶之意应重在后天是否有良知教育,良知教育才是从善的可靠保障。

`心'的本体本质是`空'〈空无是事物中心核心〉;`意'是`力'!有了`意‘,就产生了`力',产生了`波动'和`方向'!顺天顺时势是善行,逆`天'逆时势为恶行;知道了顺逆(善恶)就明白了应该遵循的`方向'。`知'是`明白',`道'是事物运行的轨迹;`为善去恶是格物':格'是`拒'是`控制'`疏远',物为体,心为意,近心性则善,近物体则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表现了王阳明的基本思想,第一句表明了人心不像孟子说的那样是“性本善”,也不像荀子说的那样“性本恶”,人心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无善无恶就是本心的自然状态,它是心之本。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之本当然就是无善无恶的;而当人有了念头,便会有善恶观念,那就失去本体,其实这即是良知被遮蔽,而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就需要为善去恶,如果不为善去恶,就会失去“良知”,因为,便需要从内心扬善去恶,便是在“格物”了。所以,王阳明所说的“格物”,不是朱熹所说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是致良知。不管学习什么事物、知识,其根本的“格物”原则是“致良知”,是内心进行的事。

在朱熹看来,“天理”就是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思存在的,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理,所以,需要“格物致理”,而王阳明则认为

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而如果心不接触万物,万物便与心同归于寂,便没有所谓的“理”,因而,人的认识的所谓的“格物”,其实就是“致良知”。

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有相似之处,悟在自觉,佛在心中。禅宗六祖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心即佛,顿悟便成佛。而王阳明是主张于内心去“致良知”。

一:王阳明的四句教是讲求良知的过程,也是求证良知的方***,不是讲的人的本性,不是儒家孟子与荀子辩论的一个自然人性善还是性恶的问题。而是建立在一个儒者,有一定道德与一定学识的、致力于知行合一的求良知、致良知的人身上。

二:“无善无恶心之体”。一个致力于求良知的人,心是澄明的,心是空灵的,如同称、磅之类衡器一样,称重以前是悬空的,平衡的,没有任何重量的,如同空镜子一样,照物以前镜子中什么都没有。

三:“有善有恶意之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有善有恶意识必动。

四:知善知恶是良知。

五:为善去恶是格物。什么叫格物?正心叫格物!诚意叫格物!穷尽物理叫格物。类似于当代的实事求事,没有实事求是境界高,500年前王阳明不可能达到当代哲学观念的实事求是,已经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