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文人不喜欢赋,大抵是因为“汉赋”的作品大多极尽奢华之词,大多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有骨气的文人怎能写这种东西呢?
但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凭借现存的汉赋作品,就可以反映汉代赋作的全貌,恐怕是大成问题的。
由于东汉的赋作篇数史书失载,无法统计其总篇数,散佚作品的数量远超过现存作品几倍之上,则是肯定无疑的。更何况,还有大量未入皇室典藏而流传于民间的赋作呢(《神乌赋》的出土,就是一个例证)!
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汉墓所出土的珍贵简牍材料之中,赫然有一篇基本完整的西汉赋《神乌赋》,“其风格跟以往传世的属于上层文人学士的汉赋有异,无论从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来看,都接近于民间文学。所以,“汉赋”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词藻堆砌。
汉赋作为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
汉赋不但对散文有影响,甚至影响到历史文献的创作,比如司马迁的《史记》,这就是一部有血肉的史书,文风上继承了汉赋的一些风格。
汉赋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有意识文学创作的开端。汉赋对人和事物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对想象、夸张的大量运用,都促使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独立。
汉赋的语言华丽,存留了大量的舌汉字,而且有的还把同偏旁部首的字汇集在一起,可以说是中国字典的雏形。
无论从文字上或语言表达上来说,汉赋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高地位,它不仅是汉朝“一代之文学”,而且对以后中国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文学宝库里,大多数人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比教熟悉。岂不知,,那仅仅只是一部分。
汉赋,是熠熠生辉的瑰宝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况首创的。他在屈原离骚的基础上,吸取了散文的一些表现形式,写出了《髙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作品。艺术上侧重于咏物叙事,用词华美夸张,句式间多用楚声兮字,四,六字散骈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文与散文相兼,很适合朗诵。
它的特点是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铺叙描写宫殿,山川,京都等状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
汉赋经历了形成,发展,衰败的过程。其间产生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 《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沙。
汉赋是古代文学体裁的一种。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但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有点儿难以理解。
汉赋,顾名思义,流行在汉朝。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之中,汉赋仍然是一朵璀璨的明珠,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中国古代,先秦的散文,汉赋,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都是在当时十分流行的作品。汉赋出现的时间较早。先秦的散文由于历史悠久,晦涩难懂。汉赋紧接着它,时间久远,所以有时也很难懂。两汉四百多年里,汉赋十分流行,可以称之为汉朝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文章来谈一谈。
两汉最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写下无数的赋,大多描写了帝王***,宫殿的辉煌。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例,描写了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但是大部分内容都是铺陈,天子反思部分少,使得其头重脚轻,不太协调。
其实汉赋就是这样的,过于辞藻华丽,而所要说的部分很少,不失为一和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