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国学智慧高深莫测。读国学经典不能读,要靠悟,悟后还要实践,实践又能再次参悟国学。讲学习方法的还是蛮多的比如《易经》《道德经》《论语》《大学》《鬼谷子》《战国策》等等。
国学内容深厚,驳杂,但是没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讲解学习方法的书籍。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观点零星散见于各类经典中,比如《论语》中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句子,其实就是讲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方法的。 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谈学习方法的。《礼记》中有一篇大文章叫《学记》,应该算是比较系统的了,抽时间可以搜来读一读。另外,荀子的《劝学》也值得好好阅读。
我国古代的文化的每个系统的内容都是多元的,几乎没有象现代的学科理论那样具有非常清晰明显的专业分类,治学问题大都是加杂在系统的文化中,如儒学、道学的文章里中,几乎每篇经典的文章中都涉及到治学的问题,但自成体系的谈治学的专门学问可能没有,包括如哲学、美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问题,每个流派的学问文章中都会不同程度的涉及与思考,但都没有自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原因是和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关于专门的学习方法问题 也就是治学概念的出现,可能较早出自鲁迅的 《书信集·致台静农》:“ 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治”意思乃是严谨研究学问,温故知新,所以与“学”合在一起就是探究知识研究学问。
【孔子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
第二境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还有《孔子学琴》等古代的故事中。)
在古代典籍中没有专门介绍学习方法都是各种学科掺杂其中。比如荀子的《劝学篇》也只是《荀子》中的一篇并且在巜劝学篇》中也不是专门写学习方法,多与“立志”相结合并且还是以立志为主。劝学篇也称为“劝学”。还比如《三字经》中也有这么几句与立志相结合,“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柱。”等等。
谢邀!
谢邀!国学浩瀚,个人见识有限,聊几篇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哈。
1、讲解学习方法的作品,个人首推《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文字我的理解是,读书要“知止”,要知道自己要完成的目标,要达到的境界,这样才不会被外界干扰;不被外物左右,就可以心静如水,用心思考;用心思考,有所收获,再把思考的所得结合实践加以印证,这样智慧和修养就得到了。
2、荀子的《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既提到了学习的方法,又讲到了学习的态度,是一篇优秀的“劝学”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4635.html
上一篇
梁鸿文学作品有哪些
下一篇
文学作品微笑故事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