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张贤亮属于哪个文学流派的

  1. 张贤亮的书法如何?价值如何?
  2. 路遥《平凡的世界》编辑看不上,却得了茅盾文学奖,问题出在哪?

张贤亮书法如何?价值如何?

一直敬佩这位老作家,张贤亮不仅是位出色的作家,还是一位很棒的书法家,我喜欢他写的书法作品

张贤亮的书法可谓“书如其人”,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从书写的功能出发,将实用与审美充分融和,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书写出自己有别于专业书法家对传统流派风格的追摹。张贤亮先生的书法更多的是一种文人情怀,以及写作之外的生活情趣。张先生的书法没有刻意地去雕琢和迎合某些东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平淡而沉静。


首先说下张贤亮其人,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对于其书法,首先他更多的是作家身份,书法也有一定才气,应该说在现代作家里其书法是佼佼者了。个人感觉其笔画有时也带些浮飘,太过圆滑,当然只是个人浅见。其书法大体上还是有功底,有才气的,中上水准吧。至于价值,书画界从来就是水很深,大家心底都明白,完全在于个人喜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张贤亮属于哪个文学流派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路遥平凡世界》编辑看不上,却得了茅盾文学奖问题出在哪?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完成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耗时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百万字的鸿篇巨著。为了创作这个作品,路遥先生做了详尽的前期准备和艰苦卓绝的生活体验,潜心创作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但是成稿后并没有得到编辑们的认可。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新文学流派风起云涌,风靡一时,文学创作的形式和技巧上也求新求变呼声此起彼伏,所以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颇受冷落,所以很多编辑也难免受这种思潮影响,感觉老掉牙的反应现实主义的作品不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即便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现实的商业价值还是必须要考虑的,毕竟出版社也要自负盈亏了。第二,其实文人自轻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好的作品因为某种个人的原因会被雪藏很久,直到有一天被另外一个人发现或者另一种形式被大众发现才得以显现她的价值。第三,上世纪八十年代,政经方面的拨乱反正使得当时的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经久不衰,曾经一度占据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媒体,报纸、期刊电影,电视几乎都是与知青有关的作品,那个时期的确涌现出很多知名的作家作品,比如梁晓声的《年轮》,《雪城》。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还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等。而路遥先生虽然当时已经发表人生》等长篇小说,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当时的文学背景之下,纯农村题材的作品还是颇受冷落的。

时候文艺界暗潮涌动,最时髦的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化。就是说,摆脱极左桎梏,放眼看世界的同时,也有一种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满目和从左往右的***。形式代替了内容,时髦等同了高尚,当然,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反映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遭冷落。

历史往往需要时间来书写,艺术更是需要生活来检验,人民来点评。不有句话叫“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吗?

张贤亮属于哪个文学流派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是如果眼光局限在当下,只是从短暂的微观处观察的话,红尘现实往往会和人们开个玩笑——尘土往往飞扬,恶俗和表演才最迎合这个世界。

不信请抬眼四周,滚滚红尘,舆论喧嚣,欲望膨胀,功利主义,哪里来那么多优秀

所以聪明和灵活产生的多是名利,裨益文化的作品,只能出自呕心沥血,穷困潦倒的傻子。

张贤亮属于哪个文学流派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路遥不死,平凡的世界永生!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属于平凡的人民。

读者!问题在读者。

小编也是读者,估计总在80后,抑或90后。蜜罐里泡大,不知道改革开放前人们过的日子,那缺吃少穿、贫穷封闭、愚昧无知的年代,当然不能感同身受,没有[_a***_],不感兴趣,亦属自然……

在我,则如同时光倒流,如同穿越,回到曾经知青插队的日子,真是一言难尽……我15岁半下放农村,从1***0年1至1***9年6月回城,整整10年,少安、少平兄弟的苦,我几乎都尝过了,我喜爱《平凡的世界》,敬重路遥,我知道他是吃过大苦的人,他的前辈——柳青,更是自找苦吃的人,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