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时代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关系吗?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

所以唐宋八大家分为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我们熟悉的欧阳修属于北宋年间的文坛领袖,级别很高,领导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年间的文化运动,但是由于北宋过分强调文人的气息和党争问题,导致北宋年间很多事情不能很好的处理,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都被陷入党争中,伤害文化的本质!

时代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感谢邀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宋代中国历史文化调整、变革和定型的关键历史时期。著名学者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节点的直接原因,在于宋代社会及社会阶层的变化所带来的改变。

宋代以文教兴国,重文抑武,统治阶层大多爱好文艺,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官僚队伍,由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构成,掌握了政治话语权的文人,把他们审美理念、生活方式推广到全社会,进而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感。

现在文学艺术美学方面,无论是贵族、士人还是平民,日常生活都极富审美色彩,这是宋代较之魏晋唐朝历史性的进步。体现在生活领域人们作为审美主体的意识普遍提高,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生活方式上有浓重的艺术化、审美化意味,城市美文化勃兴,赏心乐事,活色生香,丰富多彩。

时代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和宋代都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高峰期,但其思想文化却呈现出不同风格特质。如果说,唐代文化充满了积极开拓的外向型气质,那么,宋代文化则体现了精细幽微的内向型特征

总的来说,宋人缺少唐人开疆拓土的雄伟气魄,却比唐人审美更精巧细微,文化追求更富书卷气。宋代总体倾向是崇儒尚文、精致内敛,但这不代表宋人思想的保守、沉闷。与广阔的外部世界相比,他们更强调内心的丰富。宋人的精致,体现在生活中造神奇,饱含浓郁的审美意味。

谢邀。

时代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宋大家之中,唐代占了两位。宋代占了六位。并且欧阳修、三苏、王安石与曾巩六个人大体生活于同一个时代。这时否有时代的原因?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文人俊才的扎堆出现,当然也是时势所造就的。

宋代,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代。因此,宋之前与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特点和文化品格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现在说起历史来,还常常把汉与唐联在一起,称为汉唐盛。而把宋与后代的明连在一起,比如说宋明理学。宋明与汉唐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宋之后,中国封建政治进入文官统治时期。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国政治人物身上的英武之气,被政治***了。从此,中国再也没有文武兼备的政治人物。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表演的,都是一帮秀才了。

我们可以把唐初和宋初的官员们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等,虽说也是文人,但他们都是政治家。而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们,从底色上来说,都是文学家。文学家的得势,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皇帝来说,舞文弄墨,性情中人的文学家显然要比反后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家更容易驾驭。这是时代的政治原因。

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是政治与文学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北宋初期文学繁盛大家辈出的局面。

唐宋八大家,准确的说,应该是唐宋时期善写古文的八大家。古文,是与骈文相对应的。骈文,就是文章时候要用四六句式相互对偶的格式。也叫骈四俪六。初唐时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则天檄》就是标准的骈文。

古代人写文章都是不讲究对偶的。比如《春秋》也好,《左传》也罢,都是不讲究对偶的。后世为了形式的华美,形成了骈文。骈文由于注重形式,非常难写。从而影响了思想的表达。所以,中唐的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他的诉求很简单。他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白了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无病***。提倡有话好好说。于是,韩愈自己身体力行,不写骈文,而恢复到古代传统,称之为古文。

韩愈的文学影响很大。政治上却没有太大作为。这是文人的特性决定的。在中唐以后,唐代许多政治家野心家各逞英雄的时代,一个文人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但是,他的理念在文学领域,得到支持和发扬。

宋代之后,武人被压制,文人大举走上政治舞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欧阳修不是***,他的文章会广泛流传吗?如果他不是滁洲太守,能写出《醉翁亭记》吗?欧阳修是这样,其它人也一样。

导语:开宗明义,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处于同一时期,与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但这其中不仅仅受时代大势影响,与古文运动和个人理念也有着很大关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培育大师的土壤,让北宋成为了名家辈出的朝代。

一、“唐宋八大家”说法由来

题主在这里特意举出了三苏、欧阳修等人作为例子,想必不仅因为他们处于同一时代,更因为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中人。

“唐宋八大家”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大概只知道这个名头,却并不清楚这个团体称谓的由来,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八人,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其余六人都生活在北宋年间,故又称“北宋六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最早源自[_a***_]朱右编纂的《八先生文集》,首次将韩柳欧阳等八人同列入内。明朝的唐顺之的《文编》中,在唐宋文章方面也仅录入他们八人。随后,明朝末年的茅坤,按照朱右和唐顺之的说法,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自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流行开来,渐渐为世所公认。

那么,为何茅坤等人将他们八人列在一起编纂文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韩愈和柳宗元在唐朝发起了古文运动,欧阳修等人上承韩柳,在宋朝掀起古***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风貌焕然一新。

作为拥有着相同理念,并且同处一个时期的欧阳修等人,在关系上也相当密切,他们互为师生、友人,故而互相影响。

这八人中,欧阳修是苏轼、王安石、曾巩的老师,苏轼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哥哥,六人又都同朝为官,这种师友亲属的密切联系,为共同理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带动一大批人才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文化高度发展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