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经典文学作品的作品分析怎么写

  1. 如何轻松理解经典文学作品?
  2. 谁能给推荐,十本最经典的文学书籍?
  3. 1985年前后的文学作品的异同?

如何轻松理解经典文学作品

这个问题在于如何系统化,全面了解一下整个经典文学作品的问题。

比如《红楼梦》一书,因为原著本来就是没有完完全全系统化地写出原意来,所以才有后人阅后是非曲直争议不休的问题出现。

故而,预想轻松自如的阅懂这部经典,除了还原书中里面的疑难杂症揭秘,还要知道它的真实写照是什么时代的?

经典文学作品的作品分析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如此的话,不能通俗易懂做无数事实揭秘,那么,此书将永无天日的难以理解下去,这是自然而然性非常必然的结果。

首先的分类,文学经典有子,诗书,经,集,典,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分类。其中以“四书五经”,诸子百科,史书坟典为正统经典,这类书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控制人们思想而制定的允许社会文人讨论学习,理解,发扬广大的作品。大多也以取仕需要制定的书籍。对于这类学术,我国古代的王允的《论衡》以及后来的《文心雕龙》都有明确的分类,也将其划分为类形,文学形式在其中占有主要位置,各个时代划分标准不一,大都取其作品的种类,成就而以诗赋文神话等来划分如先秦作品的划分以诗,赋,文,神话,***。汉魏六朝则以诗,赋,文***。唐以诗,文,词,***,变文。宋朝以诗,词,文,***,戏曲。元朝以诗,戏曲。明朝以诗,文,***,戏曲。清朝以诗,词,文,***,戏曲,弹词。近代以诗,词,文,***等大多以文学成就来归类。这样一划分,按图索骥,我们就能简单易懂,找到自已喜欢和需要的作品了。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想可以抓住以下二点回答:首先如何做到轻松阅读,其次如何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先来探讨第一点,如何轻松阅读:这里要探讨的是“轻松”,本来阅读一本大部头的名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如《红楼梦》有一百二十回,你一天读三五回,起码得二三十天才能看完,即使你每天看十回,也得十来天。如果题主的“轻松“是指少花时间的话,那我想只能放弃阅读原著,利用现在网络阅读的优势,分章节的去看内容简介,有选择的精读精彩片段,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作品内容,从而达到时间上的“轻松”;如果题主的“轻松”之意不是要节省时间,而是指“轻易完成”,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到:制订好阅读***,每天读多少,什么时候读,做一点读书笔记,一定要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放弃不良嗜好,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等,做到这些即可轻松完成。第二如何理解经典文学作品,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很简单,经典名著都有典型人物形象,抓住这些典型人物,即可轻松理解作品,当然像四大古典名著等优秀的作品,人物形象众多而且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要想全面深入的了解实非易事,我觉得在看书的同时可以一面查看相关资料,看看对这些人物的评论,以减轻自己的理解压力,从而做到轻松完成阅读。

经典文学作品的作品分析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谁能给推荐十本最经典的文学书籍?

谁能绘推荐十本最精典的文学书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国内的四大名著应该是首屈一指。

1《红楼梦》

经典文学作品的作品分析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水浒传



3《西游记

4《三国演义

还可以推荐六本国外的文学书籍

5《***如给我三天光明》

6《爱的教育


7《老人与海

8《小妇人》


9《羊脂球

10《童年

十本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重叠的书名不多,因为品种有***散文诗歌戏剧之分,时间有古今之分,地域有中外之分。我不揣浅陋,列出我喜欢的(反复读的)与同好分享,不敢言提引何人。如歌德莎士比亚等没有与我融合的作家不在内,这是首先要交代的。

1.《红楼梦》

2.《日瓦戈医生》(苏联·帕斯捷尔纳克著,力刚译)

3.《海浪》(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吴钧燮译)

4.《源氏物语》(日本·紫式部著,丰子恺译)

5.《追忆似水年华》

6.《昌耀诗文总集》

7.《悲哀的咏叹调》(西班牙·希门尼斯著,赵振江译)

8.《[_a***_]》

9·《牡丹亭》

我心目中的十大经典名著(由于本人英语不好,没有看过世界名著原版,看的都是译本个人认为这些译本不如我国名著的原汁原味,因此都是中国名著):

1.《红楼梦》

2.《金瓶梅

3.《水浒传》

4.《西游记》

5.《三国演义》

6.《儒林外史

7.《聊斋志异

8.《封神演义》

9.《家春秋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每个人心里都有十大经典的文学书籍。每个时间段重读经典又有不同的认知和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高也会有新的变化和理解。如果不分国际,个人认为十大经典文学书籍:

1、《红楼梦》

2、《三国演义》

3、《西游记》

4、《资治通鉴》

5、《史记

6、《傲慢与偏见》

7、《百年孤独

8、《罪与罚》

9、《战争与和平

没有最经典,只有更经典。文学著作的经典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认同,也因此,文学著作便有了不同的历史维度,也具有了丰富的历史诗学美学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便有了不同的生产与阅读方式,由此也有了不同的文学地位。

但在文学共同体中,一些文学作品之能成就经典,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超越了时代局限,冲破特定语境中的非文学规范,“用一种文化系统的共时性文本”替换“一种独立存在的历时性文本”,从而拥有了特殊的叙事诗学与美学属性,而愈加接近文学本体。

虽然文学经典聚讼纷纭,但只要按照文学共同体的标准衡估,文学经典依然光彩夺目,它们有如灿烂星空的巨大星座,让人们在个体生命关怀和生存体验与经验中仰望星空,并跟随它们走向远方。

大致看来,十部必读文学经典如下:

1.《红楼梦》

2.《西游记》

3.《红高粱》

4.《丰乳肥臀》

5.《许三观卖血记》

6.《喧哗与躁动》

1985年前后的文学作品的异同?

1985年前比较单调;1985年后比较多元。

1985年前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思“***”,有人把它叫“伤痕文学”。如张贤亮的大部分作品。1985年以后,"新现实主义"丶"先锋文学”出现,一批勇于探索的作家横空出世。如马原、残雪的作品就是。

还有就是王朔式的调侃文学,市井特点比较浓厚,如《编辑部的故事》《我是你爸爸》等。


1985年以前的文学作品多以苦情剧,革命斗争剧夲居多,客观反映当时人生百态,爱情题材多以向封建宣战,呐喊等内容。多数作品以悲剧为主。革命题材多以战胜***阶级主流派。85年以后改革春风席卷神州,文艺百花齐放,各种题材作品如雨后春笋,如向往美好爱情的作品,武侠作品,励志作品,零零后的青春偶像作品,贞探,玄幻,神话作品等都是作者为迎合读者创作。但总感觉85以前的文学作品更经典,读起来更有韵味,85后的一些作品俗气还不说而且有些烂!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恢复高考以后至1985前的文学作品多为伤感文学,尤以知情生活和右派劳改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为主。虽然伤感,但,三观正,思想内容健康,作者的文化底蕴厚实,文笔流畅,修辞规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那时畅销书的作者无愧作家这个称呼。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等等,堪称为经典。

1985年后,痞子文学强势袭来。代表人物王朔,以调侃的语言反映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行为及感情矛盾纠葛,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尤其作品中的语言犀利,一针见血,是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想说不敢说的话语,很容易勾起读者的认同感,如《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一些经典台词至今犹如在耳边。如果说1985年前的文学作品是绅士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1985年后的文学作品就是市井人物,各具特色,没有好坏之分,萝卜***各有所好嘛。

在我的记忆中,如果粗略地划分,1985年的确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

1985年前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现实主义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追忆、揭露、反思、批判十年浩劫的,包括对错误的思想、反派的人等等的反思、批判,以“伤痕”“反思”等文学为代表;二是努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奋起直追、实现人生价值等等的励志类。这两类的共同点是:注重思想观念上的表达,包括拨乱反正的反思和追赶时代思潮的求变、求异等等,艺术上的变化与追求则相对薄弱。

这两类的作品数量极大,可谓举不胜举!仅举一例:女作家陆星儿当时有篇***《啊,青鸟》,名字取自比利时象征主义作家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青鸟”就是“追求”的象征!***《啊,青鸟》写的是一对知青夫妻返城后,在新时期如何努力学习和奋斗,不仅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婚姻危机也跟着得到了圆满解决的故事!老实说,这种将各自的事业成功或进步与夫妻感情混为一谈的做法,现在看来非常奇怪,但当时则是普遍的!

1985年后,“先锋文学”兴起,掀起了各种对文学“形式”的颠覆性实验,当然有得有失,但毕竟是将艺术表现力的追求放在了首位。比如,当时格非有篇***《褐色鸟群》令人惊艳,马原、残雪等一大批先锋作家更是让人目瞪口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作家也创作出了许多先锋类的作品,如王蒙、刘心武等,王蒙有篇***(我忘了***名),主人公的名字只有读音,没有文字,连性别、职业、容貌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刘心武不仅写了“第二人称”视角等实验作品,还提出了“结构决定作品”(大意如此)的新观点!尽管先锋文学很快式微——一些走到极致的“三无”作品(无主题、无情节、无人物)过于排斥读者,应该是其式微的主要原因——但艺术标准毕竟无法忽略了,至少不再做是“内容大于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这样的无谓争论了。即,回归后的现实主义,已不同于1985年前的现实主义了,因而被冠以“新现实主义”之类的称谓了。

我作为一个读者而非研究者说出看法,或有差错,仅供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