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玛拉雅山脉,西南则是克什米尔山谷,全境介于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达克的大部分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达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里。
拉达克气候干燥,温差甚巨,拉达克因地处高山深谷,以致气候相当干燥。北方为喀喇昆仑山脉所阻挡,南边以喜马拉雅山为屏障,所以北方的湿气和雨水无法吹过来,而南方每年定期吹向印度大陆的季风也无法进入。
拉达克南北气候差异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气温自南而北递降,查谟1月平均为14℃,列城在0℃以下。夏季最高温度可高达38℃,入夜后可降到7℃左右,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零下25℃左右,最冷时会到零下30℃,即使是在列城也会降到零下20℃,冬夏的温差可达60℃﹝冬天则常处于-30℃以下﹞,所以每年的9月至来年的6月,拉达克可以说完全与世隔绝。
拉达克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使得太阳的热量更为强烈。
拉达克地区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这个地区。拉达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这些早期居民被希罗多德的著作和往世书记载下来。1世纪左右,拉达克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2世纪的时候,佛教经过克什米尔传入西拉达克,而此时东拉达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纪的时候玄奘在《***西域记》中也记录了这个地区。
8世纪,拉达克东部的吐蕃扩张,拉达克北部的中亚被中国唐朝控制,拉达克卷入了唐蕃冲突,其宗***在唐帝国和吐蕃之间几经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成员尼马唝(Nyima-Gon)由于王室内乱,逃往吐蕃西部,脱离吐蕃王国,吞并拉达克,建立独立的拉达克王朝。这个时期拉达克涌入了大量***,随之藏化。王朝从印度东北地区尤其是克什米尔引入佛教思想,史称***的“第二次佛教传播”。
13世纪面临***教征服南亚,拉达克谋求从西藏获得佛教事务的指导。随后的大约两个世纪里,直到1600年,拉达克面临***邻国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达克开始衰落,并且部分人转信***教。之后巴干王重新统一了拉达克,并建立了“胜利王朝”,此后国力渐强。这个地区王朝一直持续到今天。为了对付***在该地区摧毁佛教、实现***化的企图,王朝的历代国君驱逐了来自中亚的入侵者,并且一度把王国扩张到尼泊尔。17世纪前期,胜利王朝为修复佛教圣器和庙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国版图向北扩张到了臧斯噶等地区。然而王国后来被已经吞并克什米尔和巴尔蒂斯坦的莫卧儿帝国击败,但是王国保持了独立。
17世纪后期,拉达克在不丹和***的争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的进攻。克什米尔***民族帮助重建拉达克***,但是条件是拉达克王室允许在首都列城里建***寺并且国王皈依***教。1684年***和拉达克签约解决了双方之间的争端。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帝国的支持和率领下两次入侵拉达克,拉达克两次向***地方***求援,但是清驻藏大臣拒不发兵,拉达克沦陷。1842年拉达克人起义失败,拉达克被并入多格拉土邦。
拉达克是***同中亚和印度交通、贸易的中心和门户。拉达克有"小***"之称,无论地理、民族,宗教与文化皆接近***。拉达克历史上属于中国,是
***
的一部分,到清朝时为受驻藏大臣
节制的***藩属。1834年,得到英国支持的锡克
王国入侵拉达克,拉达克从此落入外国之手。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信仰噶举派佛教,现绝大部分由印度实际控制。拉达克面积45110平方公里,无论地理、民族,宗教与文化皆接近***。拉达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玛拉雅山脉,西南则是克什米尔山谷,全境介于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达克的首府是列城(Leh),也是拉达克最低的地方,大部分的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达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里。
拉达克在***以西,***的延伸区域之一,人称“小***”,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如图1)。
地理上,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喀喇昆仑山脉以南,东经 +77°585',南纬 +34°164'之间,紧挨加勒万河谷、阿克塞钦、***(如图2)。往北经巴控克什米尔去往中亚,往南就是南亚印度,处于中亚南亚的衔接地带。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与著名的新藏公路很接近,最近处距离日土县不到30公里(如图3红箭头处)。
拉达克有小***之称,位于***西南部,历史上曾是吐蕃藩属国,到唐朝几度易手唐蕃。到了元朝彻底归顺。后来印度北部的莫卧儿王朝入侵拉达克,拉达克归顺于莫卧儿王朝。到了清朝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到了***战争期间,英国指使印度境内的锡克王国入侵拉达克。拉达克向大清求援,大清拒绝出兵(有点像琉球被日本吞并)。拉达克战败归顺锡克王国。自此中国彻底失去对拉达克的控制。后来英国吞并了锡克王国,拉达克并入克什米尔。印巴分治后因克什米尔爆发战争,拉达克成为主战场之一。***入藏后重新夺回了自清末丢失的阿里,阿克塞钦,这就是中印领土西部争议地区。而拉达克也被印巴一分为二分别属于两国。目前拉达克地区主要是藏族,还有锡克族,以及雅利安人后裔。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教,锡克教等。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这首《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时期的王维,希望有所作为,爱国报国的思想。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出征,以天上的将星比喻都督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和比喻,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则交代了出征的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含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则描写出了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井陉,即井陉关,唐代时候的军事要塞。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
古有文天祥,今有陈毅
文天祥(1236—1283) 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 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 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诗词选: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1901~1***2年)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 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 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诗词选:
梅岭三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4982.html
上一篇
叶圣陶是什么文学流派的
下一篇
寻根文学是哪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