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第二: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构。
最终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具有启发性和美感。
为什么读不下去呢?
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模***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有了这个前提,就不难理解书中所表现的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
2:不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故事传说都会对创作者产生影响。
一部文学作品被译成另一国文字后,经过文化过滤、加工、转译后从语言风格到思想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变得此文非彼文。例如雪莱的《西风颂》里面对于雪莱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所以对它颂扬,但在我们眼里西风就是寒冷、穷酸的象征。同样我们的《红楼梦》翻译到外国他们也不能理解里面的隐晦表达。另外外国文学作品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我们的习惯不同,外国文学作品一个句子里往往喜欢用大量的修辞语句,显得冗长,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冲突,我们喜欢简洁精炼。
二、读者对外国的文化的隔膜
风俗习惯、信仰道德、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如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个人利益被抬到空前高的地位,我们则是舍小家为大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三、创作视角的不同
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注重审美感知,如《墙上的斑点》以看到一个斑点引发的内心活动来向读者敞开内心世界,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差异,我们的小说注重情节的连续性,规范我们言行的儒家文化提倡内敛中庸,较少在作品中事无巨细展露心理活动。
之所以觉得外国文学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语言不通。外国语言和中国语言的传统习惯、表达方式、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感知不清,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捉摸不透,会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不能认同,故而觉得难懂、费解、吃力。
其次,来自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其本身的质量没有保证,海量的文学作品谁优谁劣,本国读者尚且弄不清楚,何况是外国人。读不通,很可能是作品本身太过差劲。
至关重要的是,译者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作品的内容,需要是译者所熟悉、所擅长的[_a***_]。翻译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原作品的再创作,很大一部分来自译者的同化、润色、发挥,翻译作品几乎代表了译者各个方面的水平。
看外国文学作品,拖沓冗长是通病,狂话连篇是特点,不知所云是常事。那可能都是翻译的原因,没有很好地变通,没有恰当地转化,没有大刀阔斧地修剪。
作品给人的印象如何,与译者有直接的关系。几种译本一对照,优劣立显。上学时课文中学过的一些外国文学,至今回忆起来还印象深刻,比如法布尔的《蝉》,莫泊桑的《项链》,译得非常好,比后来见到的其它译本不知要好多少倍。
感觉外国文学作品艰涩难懂读不下去的,多半是译者还处于翻译的幼稚期,说不定就是在搬着英汉字典一字一句地直译,当然不堪入目。
欣赏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欣赏痛苦。好的文学作品,就像糖衣炮弹,外面甜,核心的东西会把你的内心炸得粉碎。当我们年少时,就像《悟空传》里面的说的一样,“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年少的我们有一种想改变世界的梦想,且斗志昂扬,遇到不公平的事,先过过嘴皮上的瘾。到后来我们走上社会,被社会无情的风浪打得血气翻涌,受了心理的伤,然后我们像祥林嫂一样,把自己的伤口展示给别人看。然而,在别人眼里,你的伤口只是“蝴蝶伤口”,和“喇叭伤口”的区别。在别人眼里,你的痛苦,只不过是人家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当然了,人家还是够意思的,安慰你一下,说什么“我以前受的苦比你多多了”。
再以后,我们发现,人之痛苦,就像《围城》一般。你说“围城”外面的人,羡慕“围城”里面的人,那么,究竟哪个是围城里面,哪个是围城外面呢?你不知道。很多时候,你既处于围城里面,也处于围城外面。人生就像迷宫一样,当你认为走出去了,实际上还在里面。当你还在里面,很可能你已经出去了有的痛苦就像皮肤上被划伤的伤口一般,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理解你也很容易。黑白分明吗?
王蒙曾说,小三是个侮辱女性的词汇,建议取消。王蒙说,小三并不都是可恨的,他见过那种心里特别善良的小三。我们看待小三,不能一棍子打死。可是,有些事情说说容易,因为说,比做,容易多了。被列在不道德的标签上的人,其痛苦,只能埋藏在心里。就连父母也会踩上几脚。看文学作品,我觉得不需要太高的素养吧。当然有的人只是欣赏纯粹的文学艺术,所以讲起来也一套一套的,把中西文学理论都用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