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下我阅读或者了解的关于美学的书籍,说到美学第一个想到的是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最开始看《谈美书简》好像是初中时候的课程要求,那时候对《谈美书简》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认识字,对里面的内涵都没有深究。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关于西方的美学历史的概述,是美学的史学类书籍,文字比较多,我不是特别喜欢。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漫步》,我目前还没看过,不过有在图书馆翻阅过封面和目录,我觉得挺好看的,至少封面目录有让我想读的欲望。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美学三书》,李泽厚先生对美学的观点偏向于“实践派”。我目前只是知道有他的书,还没看过。
蒋勋先生的《美得曙光》,我觉得这本书是我想要强推的,入门的朋友或者刚接触想要了解美学的朋友可以看,画面美,配图多,而且文字不是特别的晦涩难懂。很容易理解。
黑格尔的《美学》,这是西方学者关于美学的书,美学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三位先生的你可以选一位读就好了。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科
4、朱良志《中国美学原著导读》,北大
5、成复旺 等编撰:《中国美学范畴词典》 人大,
7《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8 《中国文化读本》,才出的。 都是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几乎是中国出版美学最有传统,最自觉的,最有眼光的一个出版社。 以及朱良志先生的任何一本著作和论文。
9、叶朗《美学原理》 北大出版社。
10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邓晓芒易中天合写 。
美学是一个经常被滥用的概念,原义出自古希腊语,Aesthetica,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艺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学术界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直存在争议。
看题主贴图是黑格尔的《美学》,说明对美学,哲学这些都有了解学习。
美学书籍的话也是很多,有专门研究美学的理论著作(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之后),也有很多与美学相关的理论著作,这种书籍就很多了,散见于哲学,文学理论,艺术概论。我就把我所了解到的有关美学的比较好的相关书籍跟你推荐一下吧。
美学入门书籍: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赵士林《美学十讲》、李泽厚《美的历程》
入门不是说水平低,而是这几本深入浅出,理解比较容易。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罗素《西方哲学简史》、北大教研室《西方哲学名著选读》
美学是从哲学脱胎出来的,所以研究美学的话,离不开对相关哲学理论的了解学习。而且也许多文化理论类的书籍都可以读一读,西方的像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苏珊·桑格塔,鲍德里亚等等。中国的更多的可能就是文论方面的了,这类书目很好找的,就不再赘述了。
美学一般指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人们的美学思想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然,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谢邀。其实好多人并不懂得美学的真正含义,美学究竟该讨论什么?讨论艺术?讨论审美?还是讨论一切美好的东西?美是何?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所以“美学”太大了!
许多人热爱美学其实只是想着的是文艺,我就属于此类。学习一下只是想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想要掌握一些方法去欣赏艺术作品,比如说美国抽象艺术大师汤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黑板》,在黑板上6行的连续圈圈,就像小朋友的涂鸦一样,我们该如何解读。我们看到一些“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很难有一个较好的认识体系。
克罗齐的《美学原理》
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
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_a***_]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
北大教授,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诗人,但是两个人从性格到词作都有很多不同。
从性格上来说,苏轼属于风流洒脱,辛弃疾属于刚直硬朗,一个是浮云舒卷,一个是剑气如虹,一个是通达士人,一个是豪迈将军。
从词作上也反映了他们的这些不同。两人的词虽属于豪放派,但也都有许多婉约之作。同样属于豪放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都是一种洒脱,看透人生的潇洒名士的表达。而辛弃疾不管是“醉里挑灯看剑”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等,都有一种悲情将士,失路英雄的感慨,他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做最好注脚。
1: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在苏轼诗作中,干预思考人生和社会现实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2: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苏辛”同属豪放派,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和性格差异,导致他们的作品有着各自鲜明的标志。
一、创作题材不同。
苏轼之前,词多写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词境狭隘。苏轼借鉴诗的创作,使题材多样化,使词不再只是专注于男欢女爱,词可怀古、可咏史、可说理、可谈传、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情怀。辛弃疾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融入词的创作中,继苏轼之后,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人生阅历和性格的差异,导致了词作思想感情的不同。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几度被重用,又屡次被贬谪,都没有影响他的洒脱与乐观。他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性格乐观豁达,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他纵情山水,与友人多次乘舟畅游赤壁,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惊世之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开创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而且把烹调方法和品尝心得留在了他诸多诗文中。苏轼还是一个难得的“全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还十分注重养生、健身。
苏轼的作品,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受到诙谐有趣,乐观豁达,哪怕是面对人生挫折,也能平静对待。他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曾作了这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行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为了苏轼一生的写照,但我们时刻都感受到了“谁怕”的豪情!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时期,国破家亡、内忧外患。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词中包含回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辛弃疾是个词人,也是个军人。而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未对辛弃疾委以重任。因此他的词中多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苏轼相比,豪放的同时,多了沉郁之感。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心、欲死疆场之志和壮志未酬之叹!
三、表达痛苦的方式不同。
他们的词中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苏轼的表达是含蓄内敛的。他常常以豁达的胸襟来体验人生,经常会有哲理性的感悟。而辛弃疾更直接明朗。
苏轼胜在比辛弃疾更惨。虽然二人仕途都坎坷,但说辛弃疾遇到的是八级风暴,苏轼遭受的就是十二级飓风。作为官吏,苏轼始终充满家国情怀,下边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可以看出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谢邀!他俩同属豪放词人,但际遇身世不同,苏轼主要被贬寂寞感叹怀古游历而作;辛弃疾是马上豪情少年即有英雄之名,虽终身没能挂帅征伐,可总是梦想报国杀敌学前辈英豪;所以品味诗词两人是有不同的豪放,但都永传激励后辈;拙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5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