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诗词理论著作

  1. 现代人学写古诗词需要参考什么书,可以看哪方面的讲座?
  2.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理论上有哪些宝贵见解?
  3. 元曲与诗词的区别是什么?

现代人学写古诗词需要参考什么书,可以看哪方面的讲座?

问题:现代人学写古诗词需要参考什么书,可以看哪方面的讲座?

前言

现代人学习古诗词创作多是业余爱好,因此也不必读太多的书籍,作为基本入门来说,读三本书即可。

诗词理论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读完以后,想深入,其实这三本读完,自己就具备的了挑选的能力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扎入书单中的书海里,没有正确的顺序学习,可能看了一堆书也不会作诗。

一、诗词格律

诗词理论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诗词格律的书到处都是,基本都是洗稿王力诗词格律而来,作为入门,随便买一本即可,是不是王力先生的倒不重要,因此内容基本一样。

很多写诗词解析的作者自己不会作诗,就是因为不懂诗词格律。我看过叶嘉莹先生的一本书,她当年回国时遇到一个教授,讲诗讲得非常好,但是叶先生想看看他自己的作品时,没想到这位教授自己不会作诗。

诗词格律是学习旧体诗的入门基础,是必过的一关。

诗词理论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必须知道什么是对仗、平仄、黏连、押韵。古体与近体有什么区别。押韵的韵书《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与唐韵、切韵有什么继承发展关系。有什么拗体、怎样救拗等等

随着诗词文学的慢慢复苏,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加入了诗词写作的行列,这对于古典文学的传承和拓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古典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她有着诸多的规则,如果只有简单的模仿古人诗句,只能是形似而质非。今天,诗词轩的工作人员特整理了100本和诗词读写有关的书籍,分享给每一位诗词爱好者。希望能为大家的诗词读写带来一些帮助。

编号 书名

1 平水韵106韵

2 中华新韵

3 词林正韵

4 中原音韵

5 宋词格律

6 钦定词谱

7 白香词谱

8 声韵启蒙

上面有好多都讲了,我也不重复了。我个人是先熟悉格律再考虑提高意境的。看宋词,多是一个词牌,有好多人再写,词字的意思也各不相同。我也是一个初学者,我是死记硬背格律,比如七绝的平起 我就套字或词进去,这样意境虽然欠妥,起码诗的格律没错,经常写写,等以后有提高了再把意境写出来,

以前在头条上回答过这个问题,再重复一遍。如果想学写古诗词,建议看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如果嫌这两本学术性太强,可以读徐晋如《大学诗词教程》,这本书虽然部分观点争议较大,但对古典诗词的普及与传承,还是有较大的作用。可以配合学一些启蒙书篇目,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缥缈对类》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最强的动力。平时多读些古诗词,增加语感,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相信很快就能掌握。如果想参加讲座,QQ和微信群中有许多免费讲座,对初学者也是一大利好。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理论上有哪些宝贵见解?

苏轼(1037~1101) 字子膽,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在文学上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于国"、“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药石可以伐病"。又提倡自然平易的文风,反对"好奇务新“、”刻缕组绡"。

苏轼的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居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文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论理透僻,叙事准确,写景生动。

苏轼幼时受到家庭文化修养的熏陶和教育,其父苏洵(北宋散文家)、其弟苏辙(北宋散文家)与其并称为:“三苏“,并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的《前赤壁赋》、《石钟山记》尤为传世名作。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挥洒自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有些诗作,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苏轼与同时代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均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苏轼的词,致力于内容与形式的革新,举凡山川景色、人情物态、农舍风光、史实古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并且可以突破音律上过分的严格限制,从而"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词,均为其代表作,至今仍然为人传诵。

苏轼是一个伟大文人。他一生在文学、诗、词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了极高的境地,如果说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的话,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创造性[_a***_]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在书法绘画领域也有较为突出的成就,甚至于对医药、烹饪、水利等诸多技艺也贡献良多。宋代文化精神在苏轼身上得到典型地体现。

从文学史的范畴来说,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有两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仰慕的典范: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用同一种价值尺度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予以了高度融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

二、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世提供了极富启迪意义的典范。他以宽广的审美态度去拥抱大千世界,因此万物皆有可观,处处都能发掘美。这种典范在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创了新的世界。

因此,苏轼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追捧,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致。

苏轼在当时文坛声誉斐然,继承并发扬了"欧阳修精神‘’,注重文学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故既有"苏门四学士"之美称,又有"苏门六君子‘’之赞誉。无数人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开创出多种文学创作形式,以致到后来形成多种文学流派

苏轼的作品闻名遐迩,流传甚广。到北宋末年,朝庭甚至封禁其作品,这样反而其作品流传更广了。南宋时党禁解驰,其作品渐以多版本流传,以致后世翻刻不止。

苏轼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纷纷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而且他以和蔼可亲、机智幽默形象存在普通百姓心目之中。

苏轼一生游历多地,很多生活中的创造发明均成人们喜爱的话题。

苏轼在宋代文人之中,就其受到人们广泛喜爱和崇敬的程度来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苏轼承继了前代实际主义的创造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创造实践,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文学应当“有为而作”的建议。他指出:“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猎奇务新,乃诗之病。”(《题柳子厚诗》)他在《兔绎先生诗集序》 中,引述了他父亲的话,并按照自己的见解加以翔实地发挥,说“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能够疗饥,断断乎如栋石必能够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这儿所说的“有为而作”,其实质是发起文学创造应当深刻地反映实际。“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能够斗胆地揭露实际社会的弊病。如果说“有为而作”的发起是苏轼的创造理论的条件;那么,对“立意”与“自出新意”的着重,则是他创造理论的核心所在。而且苏轼对“立意”在创造中的重要位置,作了十分形象的比方。他说:“檐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行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这种形象的比方,把“意”在创造中的重要位置,说得十分理解透彻。

我以为苏轼的古文创造表现了这种理论。他看到文学能够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能够用来“救时”、“济世”、“疗饥”、“伐病”,为改革时弊服务,这能够说是对前代实际主义创造理论的承继。但是,咱们也应当看到,他所发起的加强阅历,并非要作家去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所谓“疗饥”、“伐病”,也不过期望用文学这一形式,为改良封建***服务。因而,这种建议,和咱们今天发起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大众而创造,在认识上,还是有一定的间隔的。

以在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元曲与诗词的区别是什么?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之所以称之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散曲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三种基本类型,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在语言方面,散曲既有一定格律,又有口语的自由灵活;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多***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乐府、乐章、琴趣、诗余。起于五代与唐,盛行于宋。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的改变而改变。词按字数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

诗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且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起源于上古社会生话,因劳动、***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也称迈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以内容上分为叙事、抒情、送别、边塞、山水田园、怀古(咏史)、咏物、悼亡、讽喻等等。


元曲是格律诗和词的继承与发展,是元代的文人在继承与运用传统诗词体制的过程中,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创的一种“新兴”文学体裁;元曲的最大特点在于宗格律,而不唯格律;大部分元曲是由“词”演化而来,但它打破了格律诗、词主要以文言词语为基础遣词构句的模式,大量的***用当时比较流行的口语,俚语方言无一不是作者的素材,这也使得元曲更加平民化、通俗化;也正因为如此,这支文学殿堂里的奇葩,就像昙花一现般的随着元王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几百年来很少受到重视;正如《四库全书》序言里所说:“元人小令,其言近雅者,亦间附之”,可见,直至清朝,人们一直认为元曲是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直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问世,沉寂了几百年的元曲文化才算真正受到重视。王国维称道元曲是“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语言”,可谓是给元曲做了相当准确的注脚。

一般我们所说的元曲,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元曲和词一样,有一定的格式和韵律,但元曲在规定的定格句式之上,可以添字或减字;我们知道,词也有添字或减字的变体格,如“添字***桑子”、“减字木兰花”等,不同的是,词的添字格一般为“叠用”,并且,添字、减字格也成为定式,不能随意更改;而元曲的添字、减字随意性较大,也不另形成定格;而且,元曲的添字减字一般为“衬字”或“虚字”,多为起强调语气作用的字词;如伯颜的[喜春来]:“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喜春来]的定格句式为:七七七、三五;此曲的第三句要表明的意思是“山河判断笔尖头”,但作者加上了“在俺”两个字,起到了定语的作用,谁才可以“笔尖头”“判断山河”?是“我”!把作者大权在握,不可一世的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笔者认为元曲的“衬字”并非可有可无,它是当时作者们比较喜欢的一种修辞手法。虽然有些作品大量的使用了虚字,但读来不会让人觉得累赘或生厌,正所谓“不以辞害文”,这也是元曲独有的特点。

在下斗胆俗一个【黄钟宫】人月圆*伏热:

人间此刻浑如炼,釜底勿需柴。熏蒸楼厦,干煸巷道,烧烤街槐。(么篇换头)雪糕未弃,冻啤又起,冷气犹开。若无谁在,老夫试问,***何哉?

只博一笑,权当给师友们静心纳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