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么说,《资治通鉴》以“历史”为面目,但是重点在于“鉴”。鉴就是借鉴,它的本意就是打算发人深省,所以可以说,全书走的都是细思极恐的路子。只是说,如果想玩“过度解读”的话,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通鉴》当然也有一些史书参考作用,尤其是避免了某些历史的一面之词。
如卷191,唐纪,【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这里说,原太子李建成“性颇仁厚”,而在《新旧唐书·隐太子李建成传》里就看不到这样的评语。新旧唐书里,不太提及李建成的功劳,但是《通鉴》里李建成的分量加重了许多。
事情要分两面看。
就像清代无下限地抹黑明代一样,虽经历五代十国,但是北宋对唐代也没什么好感,对于太宗李世民,也是极尽抹黑之能。关键在于《通鉴》里能把“玄武门之变”的人物对话都写得特别详细,这就过分了。
《通鉴》是反《唐书》的,何况司马光著《通鉴》的时候,离玄武门***都已经400多年了,怎么可能知道当时参与***的人物具体说了什么话?
越是把细节描绘得有鼻子有眼,反而越说明《通鉴》靠不住。那些不可考的东西还能说得那么细致,不是纯粹瞎编吗?换句话说,《通鉴》是为了抹黑唐代而胡说八道,这挺讨厌的。
再说说司马光这个东西。小时候砸缸的事不多说,长大了之后,心肠大大的变歹毒了。在朝堂上搞倾轧,抹黑、打击政治对手王安石。虽然他著作了《通鉴》,但还是投身进权力朋党之争,实实在在的说一套做一套。
《通鉴》中记录的古代恐怖细节,有的令人发指;有的让人觉得惨绝人寰。下面举几个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例子。
文言文一:6***年六月辛卯,制以契丹初平,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懿宗所至残酷,民有为契丹所协从复来归者,懿宗皆以为反,生刳取其胆。
白话文翻译:6***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后下令,因契丹刚平定,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路到黄河以北各地安顿抚恤百姓。河内王武懿宗所到之处使用刑法非常残酷,百姓有被迫跟从契丹而后又回来的,武懿宗都认为是反叛,将他们活活剖腹取胆。
(注:活人取胆,简直毫无人性!
武懿宗,武则天的从侄,性情残暴,善于诬陷别人;加之其身材短小,腰背弯曲,相貌丑陋,为世人所不齿,706年病死)
文言文二:(第217卷,公元744年)是岁,户部奏天下郡三百二十一,县千五百三十八,乡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
文言文三:(第223卷,公元763年)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
上面两段不用翻译了。连起来看,一个安史之乱,竟然导致国家总人口减少了7成!惨绝人寰!
文言文四:(786年4月)时比岁饥馑,兵民率皆瘦黑,至是麦始熟,市有醉人,当时以为嘉瑞。人乍饱食,死者复伍之一。数月,人肤色乃复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