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求佛发疯文学作品

  1.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2. 有哪些你读一遍就不会忘掉的诗词?

百无一用书生出自何典故?又有什么意义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十有九个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上仍然是存在的,为什么怎么说呢?按照当今社会世俗眼光来看待一个人没有出息,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基本上每一个世俗之人都是以“金钱”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那么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不一定能够赚大钱,拿几千块钱的死工资却是常事,然而那些瓦釜雷鸣、胸无点墨之辈有些却是个个富得流油。这些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是极其滋润的阔佬们就会看不起拿工资的高才生,这些学富五车的、才高八斗的名牌大学生就会有“十有九个堪白眼”的感受了。

求佛发疯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又是出自哪里呢?这一句出自清朝诗人景仁诗句之中,诗名叫做《杂感》。全诗如下:

黄景仁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穷书生,他的一生穷困挫折不断,即便他并不屈服于命运,日日夜夜不停地努力读书,无时无刻不在对上天安排的命运作抗争,可是一切都是徒劳,最后郁郁而终于赴任县丞的路上,年仅35岁。黄景仁的一生是封建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

他四岁就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孤儿,经过他自己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艰苦学习,16岁那年他就以童子试第一名高居3千学童的榜首。

求佛发疯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后黄景仁持续努力,但是先后6次参加乡试全都榜上无名。这是为什么呢?在古代参加乡试如果没有钱去贿赂考官,那么就是你的文才再好也不可能中举的,考举贿赂那是常态。当然一穷二白、家徒四壁的黄景仁常常箪瓢屡空、寅吃卯粮,是不可能有钱去行贿的。所以不能中举也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

黄景仁学诗模仿李白,是当时有名的“毗陵七子之一”,被后人评为“乾隆六十年里第一人”,这么优秀的人都上不了皇榜呢,可见清朝的考场昏暗到了什么程度。黄景仁常年读书,对于赖以谋生的其他技能自然是一窍不通了,他的生活常常处于极度的窘迫与困顿之中。

世俗之人对于没有取得功名的书呆子总是用乜斜的白眼来看待他们的,黄景仁也一样遭到当时俗人的歧视,在有切肤之痛的感慨之下,他发出了“十有九个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求佛发疯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也是范进为什么会在中举以后发疯的原因了。对于当时的书生如果没有中举,那就意味着他的一生将与穷困潦倒、世俗白眼相伴,然而那么多的读书人真正能够中举的又有几个呢?其实都是僧多粥少,现实就是那么残酷无情。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首《杂感》诗写的是文人的自嘲、对于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话。不过现在到成了讥讽读书人的口头禅,和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注脚!这可能也出乎诗人的原意之外了。

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人算作书生?

从建国之初,往上算,由于文化普极率一直都很低,差不多识得字的就算作书生了,就拿***之后有好多下放知青,也就一个初中毕业吧!现在,文化普及率这么高,谁是书生,谁不是书生,倒还真难界定!是上了大学就算书生还是怎么算?

第二个问题,是书生无用还是读书无用?什么才算有用?

古诗词现代社会没用了,文科的,历史的都没用,就连技术的也没用,反正只要不是真金白银的,实实在在可用的,其它的都无用?那么一切一切的非物质财富都是无用的,说到这里我感到一阵旋晕:按这个逻辑下去,所有不是真金白银的东西都是无用的,那么所有的文化都无用…所有的传承都无用…

接下来我们人类该走向何方?

我是万方,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和关注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请关注我,时刻提出批评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黄景仁的诗作《杂感》,诗人出于对上层社会愤愤不平的心情,用反语的手法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内心情感

就现实而论,“学以致用”应该成为读书人应该遵循的原则,读死书真的是一无用处,害人害己。过去的读书人,心目中存在着一种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意识,一心考取功名,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可是他们的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毕竟能够实现愿望的人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都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

有的人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事故,内心清高无比,现实生活中又一无长处。家庭出身好的,可能凭借着祖上的基业,维持着尊严体面的生活,或者有的慢慢学着经商过着富裕生活。而有的读书人内心过于清高,不屑于与农商、手工业等下层人为伍,最后高不成、低不就,坐吃山空,落得家道中落,最后穷困潦倒。

主席当年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是有这样一层因素,避免知识分子过于清高,最后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成为咸亨酒店穿长袍而又站着喝酒的唯一一个不协调的人。

下面言归正传,回答一下本题内容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代诗文,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现在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说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职业,最没有用处的便是读书人。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还有一种是说现在的人才太多了,在很多人中只有一个获得重用。“百无一用是书生”反映了诗人黄景仁当时的思想抱负。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出自一首诗,清朝诗人黄景仁所作《杂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句俗语,被人用来嘲讽读书人。实际上,这不过是黄景仁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种抒发,这句诗之前,还有句“十有九人堪白眼”,是一句自嘲。

别人的自嘲,这种事,就不要当真了,像我经常写文章臭不要脸地说一句我很帅,别人的自恋,你也不要当真。因为你太当真了,我会骄傲。

这首诗啊,全篇都是在吐槽,说老子做啥啥不成,要啥啥没有,还遭人误解,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寒窗十年,有个鸟用。

你看,他一开篇就说,我求仙求佛都不成,每天就知道跟这儿抱怨,第二联说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万念俱灰,男男女女那些事儿都早已不放在心上了,她们偏说我是薄幸郎。第三联说,十年寒窗读下来,结果却是满世界造人白眼,我真是没用之人!最后说,我在这儿抱怨可能会引来灾祸,但是我不怕,春鸟秋虫还有鸣叫自由呢。

你可能会觉得,黄景仁怎么这样啊,就知道抱怨,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样子。但如果你知道他生活环境,就不会这样说了。

黄景仁,清朝乾隆时期的读书人。

哪些你读一遍就不会忘掉的诗词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光阴荏苒,转瞬千年,又恍如昨天,生命与之相比,莫过弹指间。人生苦短,活在当下,需看开一切,因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去很久、很久!?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上面的问题。因为我敬佩宋朝文学家范仲淹,也很喜欢他的这首词《苏幕遮·怀旧》,请欣赏——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读完这首词,我的眼前立刻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画面中的白云在蓝色的天空悠闲的飘荡,地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如同朵朵花开。秋天的美景连绵起伏,如同波浪一般展开,同远处的江水连起来了,水天一色,斜阳映照,景色苍茫空翠。这样的美景是作者独自伫立,眺望远方所看到的。

如果同亲人朋友一起旅游,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一定是心旷神怡、连声赞叹。可是作者范仲淹写这首词时,正独自一人在他乡徘徊。他看到这样的美景,想到自己孤身一人,无亲无故,不由得黯然神伤起来——“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_a***_]是我一个人在外地,见不到家乡和亲人,好孤独好难过。排解这种痛苦的办法就是每天晚上好好睡觉,在梦中回到自己的故乡

作者实在是太想家了,就告诉自己“明月楼高休独倚”。意思是即使明月照耀这座高楼,也不要独自一人去倚楼望远。那样去望也还是看不到家乡,反倒使人更加的失望惆怅。还是去喝酒吧,喝酒可以让人暂时忘却思家的痛苦。“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就是这个意思。

范仲淹的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令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诗一样的语言短小精炼,涵义丰富,令人忍不住反复咀嚼回味。诗中的美景令人沉醉,尤其是词中的“碧云黄花”,词中的“芳草斜阳”,令人无限的神往 。诗中的真情令人动容。尤其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读得人只想流泪。

范仲淹是一个堂堂男儿,文武双全。文能写诗作文, 武能带兵打仗。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写过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没有想到他也有多愁善感儿女情长的一面。“男儿有泪不轻弹”,范仲淹想家都想哭了。这样的真情化作优美的《苏幕遮·怀旧》,所以特别动人心弦。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如果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你读完文章以后,再关注“喔爱小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