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1. 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怎样的人?
  2. 如何理解鲁迅「我以为要少,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主张?

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怎样的人?

什么是德?老子给的解答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德经21章》,是指“孔见德的容颜,就是只顺从天道法理支配的性质行为”,故也叫“德性、德行”。然因还都不知何为天道法理,故有多种不同解读。老子给天道法理的定义是: 有名之“道”是:“产生天下万物之母;无名之“法”:是“天地之始的始动法理天机”《道德经1章》,故天道是产生万物之母的“世界长期客观历史规律”;法理就是天地“开始时始动法式机理”,这也就是世界天地人构成各自与相互之间“阴阳辩证法理哲学”的绝对真理。何为阴阳法理?《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也就是所谓天地人世界的“哲学绝对真理”。故“立德”就树立“认知顺从客观规律导向与坚持阴阳辩证法理”之本性行为。“树人”就是树立有天道规律修养与坚持阴阳辩证法理真理的人。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

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树人,培养人才。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德,有大德,公德,私德。即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三方面。

立德,指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培养人。

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树人,指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发展人。

以期师友们探讨。

谢谢友友阅读

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立人立国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史为鉴,正品行、修美德,历来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说大学的宗旨首要的是弘扬美好道德;“克明峻德”,强调人要能彰明本身的大德。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归根结底一句话: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从历代王朝兴衰规律看,道德沦丧,国之将亡;美德彰显,国泰民安。评价使用人才的标准时,把德放在第一位,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德才皆无是愚蠢的人。纵观那些名垂青史的人,大多都是具备美德善行的人。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社会的解放。”从根本上说,这些人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儒家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把忠诚放在第一位。“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就是做人要忠诚。自古以来,那些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那些上下求索、为真理赴汤蹈火的人,那些坚贞不渝、穷不移志的人,都是为世人所推崇和敬佩的人

立德树人,从字面上解释意思就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是指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激励人、感化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正面的思想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大公无私教育,培养出热爱中国***、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有知识的人才。

如何理解鲁迅「我以为要少,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主张

赞同。鲁迅先生是新文化的开拓者,他遍读中国历史古书和世界许多书籍,所以眼界开阔远超于许多学者。鲁迅有资格说不读中国书,因为他不读的数量也是许多人读不完的数量。所以我们一般人还是要读,不读就更没见识了。但我们还要多读一些外国书,来开阔眼界和胸怀。

尤其是中国古籍,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必有其宝贵之处,不是任何一家之言说否定就能否定的,鲁迅先生多有点愤世嫉俗之慨,解除禁锢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愚昧思想是好事,但是一个极端陷入另一个极端,死钻牛角尖六不对了

那是在哪个特殊时代。人总是时代的人,要面对眼前的矛盾,也要兼顾长远问题。鲁讯那个时代,他是为主义奋斗的。他主张看外国的书,其实是引导人们从外国书里吸收思想,认识现状--***军阀当时那种愚民思想。

附:爱因斯坦的伟大也没解决所有问题

解决了当时眼前思想问题,解决了主要矛盾,革命者生存基础有了,然后继续发展问题。


附:认识总是螺旋上升的

个人以为他仍然是个革命先驱。举世之间本无完人。生存的本意也许在于创造让人们勇于活着的动力。

当初的确不明白鲁迅给青年开必读书时的那些话的。和胡适之等人老老实实的给青年们列出一大串书目不同的是,他竟干脆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但接着就说出自己了经验,“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他觉得“看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一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但现在我似乎开始明白了。这明白的缘由是我又把我们所谓的四大奇书重读之后得来的。我想,四大名著是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吧?但从《三国演义》中我学到的仅仅诗人与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权谋以及曹操的那句“宁可天下负我,无不负天下人”的至理名言;从《水浒》中我学到的是快意恩仇以杀止杀的草莽生活;从《游记》中我学到的是忠心耿耿,痴心不渝的侍奉迂腐不可及的主人,安安稳稳、死心塌地的做一个好奴才;从《红楼梦》中我学到的是见月必伤心,见花必落泪的,逢景便作诗的闲情雅致。“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为谁泣,点点花愁为我颠”。这诚然是极好的诗,那里的生活也诚然是几千年来读书人心想往之,神往之的种美好生活。经济上不用操劳,有吃有喝,于是闲时便愁了,因为古人不是说,“为赋新词强说愁”么?不是有所谓的“诗可以怨”么?可见,做诗赋词一定要有闲愁杂恨的。况且身旁更有几个倾城倾国的妹妹呢,这可增添读书人的雅兴了,“红袖添香夜读书,”更令读书人神往了,因为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了。于是我恍然明白了《红楼梦》为什么吹捧为中国第一大奇书了!

但同时,我在重读这些书的时候也发现了鲁迅似乎从中汲取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水浒传》的文字风格——都是些纯技巧的东西而非思想。鲁迅很清楚这些思想的可怕,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使之流毒天下,贻害无穷。读一读中国的野史,你会更加对这种观点确信无疑,所以鲁迅才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但他还说“少看中国书不过是不能作文而已”。看中国书是不能作文吗?答曰:是的。几千年的中国文没有一个会作文的,只会吟风弄月、歌功颂德;即使偶尔有几个刚发几声忧国忧民之声,主子一怒也就马上噤声了。你想一想,一个没有自由和尊严的文人对着其主子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的时候,他做出的文还叫“文”吗?按照鲁迅的总结,中国的历史就是一治一乱。所谓治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乱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的文人在这样的一治一乱的历史夹缝中生存着,每天都“岌岌乎危哉”,那有心思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