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平衡,文学理论平衡与不平衡论

  1. 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接受美学”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些观点?
  2. 说一下中国古代南北朝中的北朝的文学有哪些分期?

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接受美学”是什么?它主要哪些观点?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它的主要观点是:作品教育功能和***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说一下中国古代南北朝中的北朝的文学有哪些分期?

北朝文学指北魏、北齐、北周三代的文学。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和许多少数民族入居黄河流域,因此北朝的魏、齐、周三代,文学的发展不同于南方。大体上说,南朝文学以前期的成就为高,产生了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作家;而北朝文学却是后期比较繁荣,出现了某些著名文人

北朝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灭后燕、进兵中原开始,到孝文帝元宏即位为第一时期。从元宏即位逐步推行汉化起到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为第二时期。从东魏与西魏对峙,到北周灭北齐,隋文帝杨坚又篡周自立为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即北魏初年,由于鲜卑拓跋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浅,因此对文学也不很重视。当时的黄河流域在长期战乱之后,文人大批南逃,很少有人从事文学创作,较有名的文人只有崔浩和高允。他们文章大抵是一些质朴的应用文字。

文学理论平衡,文学理论平衡与不平衡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时期,即元宏即位以后,大力提倡汉化,据说元宏中年以后所颁发的诏书,都是他亲自执笔的,其中有不少是骈体文。据《魏书》记载,元宏能诗,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他和群臣联句中的四句。《魏书》对元宏的诗文歌颂备至,其实现存的文章,文学价值并不高。不过,元宏推行汉化和提倡文学,毕竟对北朝文学的兴起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因而在当时和以后,渐渐出现了一些文人如郑道昭、袁翻、祖莹、常景等,他们开始向南朝文人学习,写过一些比较讲究辞藻的诗和骈文。这些诗文虽然历来不大受重视,却是北朝文学开始兴起的标志。

第三时期即东西魏对立以及后来北齐和北周相对立的时期,是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阶段这个时期东魏和北齐的首都邺城,曾经是北方文化的中心。北魏分为东西两个***以后,一些文人,大抵在邺城聚居。其中比较著名的温子昇、邢劭和魏收。他们都兼擅诗和骈文。温子昇的《寒陵山寺碑》等骈文,在当时颇负盛名。邢劭和魏收的诗及骈文,在辞藻、对仗各方面都已和南朝文人接近。北齐后期的一些文人如卢思道等。也有一些较好的作品,他们都活到了隋代。

东晋之后,统一的中国,又进入一个分裂战乱时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文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为后来唐诗的产生,发展和鼎盛,起到了奠基和准备作用。

文学理论平衡,文学理论平衡与不平衡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般认为,南朝与北朝,亦即当时中国的南方与北方,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文学人才,文学作品,南朝比北朝多一些,南朝文学比北朝繁荣一些。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北朝文学,仰慕南朝文学,模仿南朝文学。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北朝文人其实都是模仿南朝的,只不过在辞藻绮丽方面还有些不及,并非他们在文风上有什么独创。尽管此说不无道理,但是,由于北方较之南方战乱时期更长,各民族杂居一起,互相影响融合,生活状况,风俗人情,较之南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特点。这一切,也必然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和作品。因此,北朝文学较之南朝文学,在形式方法技巧上有模仿相同的一面,在内容风格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不同的一面。南朝文学有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北朝文学也有北朝文学的发展状况。

简言之,北朝文学有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北魏初年。在经历西晋末年以来百余年的战乱之后,文人大抵南逃,很少有人从事文学创作,当时北魏境内较有名气的文人只有崔浩和高允等。他们的文章多数是一些质朴的应用文字。相对地说,从西凉和北凉入魏的一些文人如胡叟、胡方回、刘晒等人的作品,倒显得较有文***。

文学理论平衡,文学理论平衡与不平衡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个时期即元宏即位到北魏衰乱这一阶段,由于元宏大力推广汉化,士人中从事创作的人多了起来。如郑道昭、袁翻、祖莹和常景等文人。他们开始向南朝文人学习,写出过一些比较讲究辞藻的诗和骈文。于是,北朝文学开始兴起。

第三个时期即从东西魏对峙到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止,是北朝文学的繁荣时代。此时东魏和后来北齐的首都邺城,曾经是北方文化的中心。

总之,我国古代文学灿烂辉煌,在前进中虽有激流勇进,也有溪流涓涓,但从来没有停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