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有刻意为之的。
章法是书法作品的一个篇章结构,是一幅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称作整幅作品的“布白”。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章法与笔法,结构,墨法,落款一起构成了书法作品的五大要素。
章法犹如是整个作品的战略布局,关系到一幅作品的全局,可以说是统领书法作品。
章法结构是长期审美观念的积累,慢慢形成的一套书法创作规则,是书法艺术的创作的基础。
就像一个人的骨架,骨架歪了如何能堂堂正正,布局运用得当才能体现书法之美。
比如米芾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帖的《蜀素帖》,章法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章法是书法的重要方面,古代书法家肯定也很在意章法的布局,但绝不是现代流行书风下的刻意做作。
在头条号悟空问答中,经常有朋友问及书法和写字的区别及关系问题,我常用赵孟頫的“笔法千古不易”来作答。其实,赵孟頫的这句名言只说了书法的笔法问题,书法应该包括笔法、章法、墨法等很多方面,其中笔法和章法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概括起来说,书法中的章法大致包括行列宽窄、直斜,单字方圆、大小、俯仰,字间距离疏密,墨色浓淡、润枯等等,比较讲究的书法大家还注重做字眼,在题款、用印等方面也能体现章法布局的精妙和匠心。
古代书法家对章法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而不会刻意做作
纵观古代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王羲之等这样十分注重章法布局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章法布局十分巧妙,尤其在行列布局、字的俯仰、虚实浓淡等方面,往往不露痕迹,自然妥帖。
现代流行书风下,很多当代书法家把章法设计作为创新的手段,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他们通常会通过故意夸张变形来“设计”章法,行列宽窄故意忽大忽小,单字东倒西歪,扭捏作势,让人看起来就十分不舒服。根本上说这是违背书法的传统精神的,也是不可取的。
古人书法也有刻意为之的,但绝不是大家所为!
大家是什么?大家是功力与书法的理解到了至高之境,行笔之间书法的功绩与书法的理念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而且也自然符合书法的审美理念!大家写书法是需要情感的灌注,
只要是真正研习书法的人,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是不讲章法的,而且进一步说,那不是刻意为之几个字,用行话讲,那叫“苦心经营”,无论正草隶篆,无论字多字少,都肯定要煞费苦心。一个牌匾甚至一个单字都有个章法操心事,因为要落款的,帖牍要严守格式,要让人留心阅读……没一个漂亮的章法,人家懒得看的。不信你随便去看看一个古人名家的作品,比如王羲之,比如颜真卿,字里行间,无论飘逸,还是激愤,都是淋漓尽致,都会看得人如痴如醉。当然,那些人天天苦练,早已炉火纯青,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你有时候可能也以为他们就是随意而为,殊不知,三尺之冰,绝非一日之寒。记得钱钟书代父写笺,八行就是八行,一挥而就,不多不少,文笔超群,读来爱不释手,这都是长期练出的绝妙功夫。
章法,又叫布白,就是从通篇来看一幅字,这也是品评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个排列问题大有讲究,古人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可见考虑得是非常缜密的。章法大体不外乎几种排列方法:即一横直成行、直成行横不论,或星罗棋布等等。看来不复杂,但从古到今也变化不少。比如行距的疏密,字距的疏宻,从历代墨迹中可以看到这些。明以前一般行距较宽,至清代就很少看到这样布白了。清代刘墉的大字,字距行距疏疏朗朗,看来好象一个一个字单摆浮搁着,但远远望去却行行贯气,且通篇气象圆融,于静默中有动势,可以说别有风貌。应该说古人在这方面的创造也是不少的。还有所谓秾纤相间,大小相同等等。最重要的是气不断,气要圆,而且要出于自然。刘熙载提出的“章法要变而贯”,就是说即要有变化,又要贯串一气。所以通篇位置经营,虚实照应,不仅是品评优劣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书学中大有探讨余地的一个领域。此外,还应注意到古人关于布白的论述常与结体研究在一起,比如邓石如曾提出:“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宻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黒,奇趣乃出。”应该承认,笔画、结体本来就联系着布白效果的。再如“担夫争路”之说,看起来是对布白的描述,实际上这种艺木效果如果不从字的结体体势来考虑,如果不从字和字的上下左右错落关系来考虑,如果不从笔画走向以及与周围字形成的照应关系来考虑,那又如何理解那种起奇度险的艺术趣味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5541.html
上一篇
文学作品的日落图片素材
下一篇
离经叛道的文学作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