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著名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对当代法国文学界以及当今整个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其他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难以企及的。
第一,文本理论的内涵:
在罗兰.巴特的眼中,文本不是产品,不是最终的成品,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一种实践,并永远处于一种变成崇拜对象的过程当中。从静态上来说,由于编织的无规律,文本也就没有确定性的结构和规则,是多元化的,文本之间是互文的,即相互交织,相互指涉,所以,文本是复数的;从动态来说,文本是在写作和阅读的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动态的生产过程。
第二,作品与文本的区别:
罗兰.巴特认为作品是具有实体的物质存在,而文本是创造的过程性存在。作品是自行显示、呈现的;文本是人们论证、阐释出来的。而且,文本突破了题材和固有习俗,强调不稳定性,不像作品被认为有固定、确切的意思,所以,作品是接近所指的。
第三,文本理论强调读者参与创造:
他将文本区分为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据此,也将读者分为“消费式”的读者和“作者式”的读者,并强调读者对“可写”文本的主动发现、完成和再生产意义,在消费文本的同时,也在生产文本。
第四,文本理论的阅读和意义:
他认为文本是语言创造的一种体验,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领域,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的语言空间,是语言的游戏。他进而提出了文本的复数、文本的繁殖性,并论证和深化了由克里斯托瓦提出的交互文本性理论。阅读、意义、文本,这三者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在此,我们必须指出“文本无中心”。“由于没有中心,在无限的意指过程中,每一个所指又变为新的能指;符号的意义或意指过程无法停止和终结。”
结语:综上所述,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是在对作品与文本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创造文本的一系列关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雨果既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19世纪2、30年代,法国文坛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动,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作为这一文***动领袖的雨果,不但以数量众多的文学创作丰富和确立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在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序言和如《莎士比亚论》、《论司各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深刻阐明了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特别是1827年发表的为自己的韵文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更是精华毕注、影响深远,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完整纲领,批评史上的重要文论”,表明了浪漫主义文***动的美学思想,从而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理。
事实上,雨果在创作中显示出来的非凡才华正是来自于他独到的批评的眼光。显然,在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探索和建树方面,作为批评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丝毫不逊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他在思想上接受了社会民主思想的影响,由浪漫主义文***动不自觉的参加者成长为自觉的领导者,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当时的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对后世的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雨果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丰硕成果。
雨果既是一位伟大的***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显然,在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建树方面,作为批评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起来,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在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中深有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