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读后记

  1. 看了文学作品《双城记》,你有什么读后感?

看了文学作品双城记》,你有什么读后感

当大部分人都沉浸在卡顿那为爱牺牲的悲壮之中时,我却震撼于革命不过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

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背后--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以埃弗瑞蒙德家族中的查尔斯叔父代表的贵族阶层映射出的阶级压迫,他们嚣张跋扈,***奢靡,法律也不能对他们形成有效的约束。查尔斯的叔父需要个人伺候他喝巧克力,在马车碾死了小孩之后只是丢了个金币给那孩子父亲并且仿佛更关心的是他的马儿是否受了惊。“对权贵的憎恨,就是下等人对上等人不由自主的敬畏。”把平民憎恶当成了一种荣耀,在金钱的庇护下扭曲的心灵让查尔斯的叔父自豪于这种身份的高贵优雅,更进一步的体现了他的无知与整个社会对权贵所缺乏的管制。

而另一边是平民百姓他们开始是饥饿的代名词,在德发日酒店前的抢酒***便是对饥饿程度的最好诠释:“这里没有排水沟,酒不会流走,不仅所有的酒都被吮干喝净,连不少烂泥也被一并带走了,就像这条街上有清道夫似的”。后来的人们在生存的难题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在我们周围的整个乡间,'侄儿继续用忧郁的声调说,`我们看到的面孔,没有一张有丝毫的敬意,有的只是阴沉沉的恐惧和奴从。'”最后演变成的是一种无序的,疯狂的,不可控制的力量。“黑压压的令人望而生畏的人海,波涛汹涌,浪浪相逐,具有摧毁一切的巨大力量,没有人探测过它的深度,也没有人知晓它的力量。这无情的人海里恶浪翻腾,此起彼伏,复仇之声地动山摇,到处是一张张在苦难的熔炉中炼得坚如铁石、丝毫没有怜悯之色的面孔。”

文学作品读后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因当有果,当底层人民所受的煎熬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反抗,而由于社会本身法律的执行力和公正的缺失也同时使革命力量失去管束,加上无***状态下城市的混乱,群众自身的素质不高。于是暴虐,凶残,随之而来,当底层群众站起来时,强烈的偏见与仇恨有了释放的出口,情感的宣泄替代了原本的反抗,太多无辜的人被红了眼的嗜血怪兽所碾压,成为了历史的尘土:医生说,有一个囚犯已获得自由,刚走出监狱来到大街上,就被一个暴徒用长矛误戳了一下。这一群人带着强大的破坏力,使革命失去本身的意义。“自由啊,多少罪恶***汝之名以行。”那些从旧的压迫者的尸体上站起的,是新的压迫者,以自由之名剥夺他人的自由,以革命之名“革”去他人性命。

查尔斯的两次入狱让我们看到革命中群众像一股浪潮有力的推动着一叶扁舟,而方向却是盲目的,随机的,被推动的扁舟只能看运气在无奈之中接受审判,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同样是多数人的暴政而含冤死去的情形。他们是那样的容易受到操控和鼓动,而人心的险恶,告密,陷害,猜忌成风让露西在监狱外等待后离开时吻墙的动作显得如此的单薄。对人性的刻画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贯穿小说始终。当人们控诉着贵族的暴行时又有谁仔细想过如今自己的这张嘴脸和当日的查尔斯的叔父毫无区别。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爱与宽恕,却也有这个时代里的无序与混乱。

文学作品读后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如果只是表达了这个,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达到露西和查尔斯的水准,那么《双城记》的优势怎么体现出来呢?在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问题也好,都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设的。这个主题就是剖析这场大革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这场血雨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文学作品读后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