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不一样
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及对每个人物的认识也会不同,不同导演,不同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塑造了不一样感觉的角色,例如《封神榜》,拍了很多个版本,有一些有可取之处,方向不一样,有从哪吒开始演起,也有从妲己纣王的角度拍,不能单一评判好坏。例如《神雕侠侣》有人喜欢李若彤演的姑姑,有人喜欢刘亦菲的仙气。例如《红楼梦》,对新新版褒贬不一,每一个红粉,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电视剧和电影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时长问题,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还有资金问题,电影相对说资金更多,更多的拍摄画面冲击力较大的片段,而电视剧资金有限,时长较多。制作手法、艺术表现力也不一样,电影更要在有限的时长内使剧情紧凑,而电视剧更像叙事,要有层次感。例如《白鹿原》,电视剧和电影版都有可取之处,但又不一样,《红高粱》巩俐和周迅演技都非常好,但可以看出对剧情理解不一样的感觉。
演技
有些影视剧剧情是好的,可是演员所呈现的感觉确使人们进步不了剧情,看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甚至觉得尴尬。真希望这些演员能对作品负责,也希望观众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
信息化发达
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很多作品在没有准备好,或是为了追求利益,就开机拍摄,只追求流量,追求热度,而不考虑作品如何,有何意义,只是一味的迎合观众,导致烂片泛滥,有的票房甚至很高,也有很多拍完上映不了。
……
多重因素,造成了烂片泛滥,制造方良心一些,消费者理智一些,行业才能良性发展,当然有些拍出的效果就很好,甚至完善了原有作品,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逻辑结构上就更完善。一部作品的完成,是和每个工作人员分不开的。尽职尽责在哪个领域都是适用的。
电影相对于文学原著来说,能超过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不尽如人意”,有的是完全在糟蹋原著的名声。
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原因也比较复杂。
1、如果你是先读了文学原著,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本书,在心理上都会有亲近感,在观念上也会先入为主。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或多或少在你的心里烙下了一些印迹。那么,当你之后在看到改编的电影的时候,总感觉不是心理已经接受的那个样子,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排斥感。
所谓一流的文学无法改编成一流的电影,就是这个道理。当文学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心灵空间,电影就很难再进入了。比如《白鹿原》。
一般二流的作品才能改编成好的电影。因为二流的作品还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还有可拓展的空间,电影只要加工得更精致,就很容易俘虏人心,比如《教父》。
2、如果你是先看了电影,再去看原著。你会发现书中的描述要远比电影的画面详细细腻,很多情节电影没有展现的,书中都进行了交代。而有些地方,书中明明写得很好,电影却没有表达出来。这时,此前电影的画面已慢慢在你头脑消失,你会发现还是看书好。人对文字的接受度更好,更能从中获得信息量并保存记忆,而影像的东西一闪而过,需要人注意观察,容易忘记。
3、回到电影和文学的形式比较中。书的容量很大,一本书可以有好多册,几百万字,数千个人物。而电影必须在一两个小时内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只能选择最必要的情节去展现。所以,在保持故事的完整度和人物的复杂性上,电影天然要比书本差。
要知道,文字是文化的象征,印刷术出来后,最初是用来复印圣经的,承载着更深度的内容。而电影诞生初期是一种杂耍的玩具,满足人的猎奇心的。从这种传承上来说,电影就要比文学低一个等级,只不过通过一些大师级导演的努力,电影才有了更复杂的艺术手法。
好的电影总是以影像取胜的,也就是画面本身对人造成了冲击力,比如塔科夫斯基。这是绘画与文学相平衡的地方,是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天赋才能完成的。而一般的电影导演只是一个工作者,不是艺术家,就没办法把电影提高到艺术的地步。
都跟原著一样怎么显示编剧的水平呢,所以就要按着编剧的想法改编了,但是呢人们先入为主,已经对原著产生了印象,你再改编就会觉得突兀不尽人意,所以就是这样了。(个人猜想,纯属胡扯)
这个提问看似简单,其实挺考人的,只能按自己理解来回答了。
外国:薄伽丘《十日谈》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詹姆斯·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 》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 追忆似水年华 》
威廉·福克纳的《 喧嚣与骚动 》
中国:戴厚英《人啊,人》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5804.html
上一篇
文学作品情感的克制是什么
下一篇
基础文学理论有哪些